共23题,约18890字。
郴州市2025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读过一些书,这些书里,最活的一部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当然是小说,但是对于我来说似乎又不仅是小说,而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说,一读起《红楼梦》,就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的面前展示着的与其说是小说的文字、描写、情节、故事、抒发、感慨……与其说是作者的伟大、精细、深沉、华美、天才……不如说是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原生的生活,近乎全息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你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它能取信于你,你完全相信它的真实、生动、深刻、立体、活泼、动感,可触可摸,可赞可叹,可惜可哀,可评可说。
你本来涉世未深,所知有限,如果你好好读三遍《红楼梦》,怎么着,你显得懂点世事人情了。不是说《红楼梦》里的事情可以与生活中的实事照搬比照,不,那样强拉硬扯只能出笑话,而是说的某种“事体情理”是普遍的,是可以互为启迪的。
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
例如我过去多次说过也写过,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一段长篇讲话太深太痛,显得突兀,可能是曹雪芹借探春之口说自己要说的话。我还“小人度君子之腹”地说,让作品人物说出作者想说的话,是写作者很难摆脱的一种诱惑。但是近来的多次重读使我的想法发生了动摇。盖从一开始探春与老太太在评价园内治安形势上就发生了原则性的分歧,探春在突击查夜后认为除夜班人员无聊耍钱外并无违规大事,她的这种天下本无事的观点马上受到贾母的恶声恶气的批评。整个搜检之中,能充当搜检方针与举措的对立面的只有探春一人。其他司棋晴雯只是个人尊严维护,宁折不屈罢了。
时代当然不同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已经与贾氏们在大观园里的生活大相径庭了,但是许多事体情理,许多人性善恶,许多爱爱仇仇,许多阴差阳错,许多吉凶祸福、兴衰消长仍然令人觉得亲切,觉得似曾相识,觉得有令人警醒、给人启示、发人深省之处。
否则,毛泽东那么伟大,那么政治,那么哲学又那么日理万机、实务缠身的人怎么可能念念不忘于《红楼梦》!他评价《红楼梦》远远多于高于任何中外名著。
除了真实生动深刻以外,《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是它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这是一道道填空题,它呼唤着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直至侦探推理的能力,谁能经得住谈《红楼梦》的诱惑呢?不谈《红楼梦》,谁知道你也是有智慧有灵性有感情有感悟的呢?
感谢曹雪芹吧,给了我们这么好的话题,你对什么有兴趣?社会政治?三教九流?宫廷豪门?佛道巫神?男女私情?同性异性?风俗文化?吃喝玩乐?诗词歌赋?蝇营狗苟?孝悌忠信?虚无飘渺?来,谈《红楼梦》吧。
所以我不揣浅陋,把说《红楼梦》作为我的一件常务,常活儿,一个永远不尽的话题。我把《红楼梦》当做一部活书来读,当做活人来评,当做真实事件来分析,当做经验学问来思索。我把《红楼梦》当做一块丰产田,当做一个大海来耕作,来徜徉,来拾取。多么好的《红楼梦》啊,他会使那么多人包括我一辈子有事做,有兴味研究著述争论拍案惊奇!我常常从《红楼梦》中发现了人生,发现了爱情、政治 人际关系、天理人欲……的诸多秘密。读《红楼梦》,日有所得月有所得年有所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各有所得。我也常常从生活中发现《红楼梦》的延伸、变体、仿造、翻案、挑战……伟大的经历丰富的中国人中国同胞啊,谁没有一部红楼梦、瓦屋梦、土牢梦、灰房梦、石穴梦、地道梦?或者有经历有各种屋子楼而终于无梦?
所以有了这本《王蒙活说红楼梦》——不是话说,而是活说。把《红楼梦》同时当生活说。把《红楼梦》往活里说,把读者往活里而不是往呆木里洗。亲爱的读者,从对《红楼梦》的阅读里找到共识与新见吧,增添智慧和情意吧,提高文化和修养吧。
愿我的这一本书能使你得到某种参照和鼓励。
(摘自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序言)
材料二: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蒙认为《红楼梦》超越了小说体裁,展现了近乎全息的真实生活,其“事体情理”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性。
B.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高于其他中外名著,证明书中的政治哲学内涵可直接指导现代社会的实务运作。
C. 王蒙提出《红楼梦》的“空白”特性,指文本留下的未明确描写的情节、人物心理等,需读者调动联想力填补、
D. 材料二凤姐的话既体现其逢迎贾母的性格,也暗示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符合王蒙“对话即生活”的观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蒙认为反复阅读《红楼梦》可提升处世能力,因此书中情节可与现实生活直接类比。
B. 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的发言,王蒙起初认为是作者借人物发声,后因文本细节动摇观点。
C. 《红楼梦》的“空白”设计削弱了文本的完整性,却激发了读者的侦探推理与学术争论。
D. 材料二贾母称凤姐为“泼皮破落户儿”,体现封建家长对王熙凤泼辣性格的不满与讽刺。
3. 下列《红楼梦》有关情节,最能体现材料一所提“留下空白”特点的一项是( )
A. 黛玉葬花时吟诵《葬花吟》,直接抒发对命运的感慨。
B. 宝钗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宝玉当场反驳,二人不欢而散。
C. 秦可卿去世,书中未详写其病因,引发读者不同猜测。
D.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众人对其嘲弄取乐,细节刻画入微。
4. 材料一中,王蒙多次强调《红楼梦》的“活”,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活”的具体内涵。
5. 王蒙主张“把《红楼梦》当做真实事件来分析”,请结合材料二,说说《红楼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从王蒙的评述和《红楼梦》选段入手,展现了《红楼梦》超越文学的独特魅力。王蒙强调其“活”的特质——真实如生活本身,蕴含普遍人性与事理,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材料二则以凤姐出场为例,印证了人物塑造的立体性和生活化。两则材料共同凸显《红楼梦》作为“全息生活图谱”的永恒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可直接指导现代社会的实务运作”错误。王蒙文中提到毛泽东重视《红楼梦》,但强调“事体情理”的启示性,而非“直接指导实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碟儿①
朝阳门外的人物中,不能不说的还有一个叫做“碟儿”的,想必曾经在那片地界生活过的老人至今还会有人想起她。
除了我母亲以外,谁也不知道碟儿的正式名字叫什么,但碟儿告诉过母亲,说她叫王彩蝶。
母亲是个宿命论者,宿命的母亲说“彩蝶”这个名不好,“蝶”就是“蝴蝶儿”嘛,蝴蝶儿能活几天?王家老家儿不知怎么给姑娘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彩蝶,彩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