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00字。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略 
                         丁中  高琴花                
 一、教给学生审题方法,从题干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从题干中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制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这种考查的目的要求,就是命题意图,能揣摩出制题人的命题意图就能明确答题方向,明确答题方向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如《话说知音》(2002年)中的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这个题目由故事的内容出发,从作者的角度提问,可见制题的意图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并要求“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谈作者为什么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明确了制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到回答本题应关注的第3段、第4段,尤其是对第4段首尾两句的理解把握。通过这一系列连贯的分析综合,组成的答案就比较准确。
2.在题干中揣摩隐含的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就隐含多方面的答题要求,可不少学生浅“思”辄止,结果未能挖掘出题干的隐含信息而丢分。因此在阅读题干时一定要认真审视,从明示和暗示两个方面寻找答题区间,确定答题范围,准确地整合文章内容提供的信息。如:《话说知音》(2002年)中的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大多数学生只回答钟子期的表现(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俞伯牙琴声的特点,因此4分的题只能得2分。如认真地审视一下题干的前半部分——“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知音”,就会发现这句话暗含着俞伯牙的琴声“如何”这样一个信息。试想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毫无过人之处,普通人都能一听就懂,还谈得上什么知音呢?所以“知音”是个关键词,忽略了这个词,答题就不全面。
3.在题干中揣摩答题的思路
      我们经常跟学生讲回答问题时必须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其实是个答题的思路问题,它不仅包括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还包括从什么角度去回答,用怎样的句式来表达等。我们可以从大量的题干看到,制题人的设问往往有从“含义”的角度发问的,从“原因”的角度发问的,从“作用”的角度发问的,从“效果”、“好处”的角度发问的;或要求作概括说明,或要求作简要回答,或要求作具体分析。发问角度不同,答题要求不同,就决定应运用不同的知识思考问题,用不同的句式组织答案:有些题目是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理解,有些题目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有些题目是对写作技巧的阐述,有些题目是对表现手法的阐述。如果在审题中忽略以上这些重要的提示,答题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审视题干、揣摩答题的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二、教给学生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揣摩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免答题不符要求;揣摩隐含的信息,全面理解题目的含义,以免答题内容的遗漏;揣摩答题的方法,把握答题的思路,以免答题的偏差。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或作准确、全面的概括,或作准确、明白的解释,并组织好语言,准确、精练地表述出来,还需学会答题技巧,把握答题的要领。
1.具体的内容,概括要准确、全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