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430字。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
  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   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 8 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   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 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   要原因。
  C. 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   的根基和前提。
  D. 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   的生动诠释。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   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   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C.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   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D.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   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   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B. 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   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C.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   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D. 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   下了一件衣裳。”
  4. 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4 分)
  5. 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   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6 分)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   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洪水安石榴
  ①松花江决堤了!起初,冲出来的水,可着街道那么宽,贴着地皮一条线平推,像有人赶着它们似的,   吱吱跑——其实没有什么声音,但它的速度、气势,就仿佛配着声效一般,每个奔跑的人耳朵里都汹涌着轰隆隆的水声,也可能是心鼓猛烈的敲击声,或者是嗷嗷大叫的喊声,洪水可是眼瞅着就追来了。老丫儿和妈妈掉转头往回跑——她们本来是去看江水的,担忧嘛,每天都去看的。这天还没到江边呢,就跟着人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