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630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 Ⅰ(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旅开发需要深挖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汇聚人气、深入人心。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与智慧。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表示,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可能碎片化。文旅开发必须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文化生态和脉络有全面认知和深度把握,才能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源远流长,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B.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是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的。
C.文化传承与保护如果能体察文化遗产的时代精神,就可以避免文旅开发的碎片化。
D.如果不能把握历史脉搏,就无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王蒙:“越是自觉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时越能改革开放、兼收并蓄。”
B.管同:“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制,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
C.余秋雨:“中国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
D.曲道奎:“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
某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齐同学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写下了这样的学习心得:中华文化的① 如大地承载万物,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如② 。在文明③ 未消散的今天,这种“以和化异,因容致和”的古老智慧,显得尤为重要,恰是构建人类新文明范式的珍贵遗产。如《礼记》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④ ”,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色,超越对抗,始终指向一个多元共生、和平共荣的世界图景。
4.泉城某高中与国内外研学团,拟在李清照纪念堂举办文化共建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设计活动,完成下面表格。
合理化建议 具体活动(举例)
加强对李清照文化遗产的提炼、推广 用展板宣传李清照抢救《金石录》,体现其家国情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二)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文本一:
一斗阁笔记(三)
莫言
01老邓之妻
老邓,是我在保定当兵时的战友。那时部队生活差,到了冬天,蔬菜就是那老三样:萝卜、白菜、土豆。萝卜多是糠的,白菜多是卷得不紧的,土豆多是发了芽的。众人的嘴里,真的淡出个鸟来了。那时,军官到了营级职务,家属便可随军。老邓职至副营,家属便随了军。老邓是山东临沂人,农村的。老婆是同村的,跟老邓还沾点亲,一口家乡话,多数人听不懂。老邓结婚早,在国家号召计划生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时,他老婆已经生了三个儿子。那时干部工资多年没有调整,老邓虽是副营职,但工资跟我们这些连排职干部一样,每月也是五十三元。老邓家口多,老婆随军后因文化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