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400字。

  广东省潮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纂•意想》早指出:“冬日看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而绿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通感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因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通联。“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曲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文章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解释:“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马融《长笛赋》既有《乐记》里那种比喻又有比《正义》更简明的解释:“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文心雕龙•比兴》历举“以声比心”、“以响比辩”、“以容比物”等等,还向《长笛赋》里去找例证,偏偏当面错过了“听声类形”。《乐记》里一串体贴入微的“类形”,比起后世传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那一节,要添一层曲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大、小弦声“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一句话,白居易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
  《乐记》的“歌者端如贯珠”是说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里就常说弹出“珠子般的音调”,作家还创造了“珠子化”这样一个新词来形容嗓子,或者这样描摹鸟声:“一群云雀儿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里擞开了一颗颗珠子”。“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触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不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因为紧接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并非全像莺语一般的“滑”顺,也有像冰下泉流一般的艰“难”咽涩的。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七《善歌如贯珠默》就不同了,“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小大虽伦,离朱视之而不见:唱和相续,师乙美之而谓连。……仿佛成像,玲珑构虚。……清而且圆,直而不散,方同胃丸之重叠,岂比沉泉之撩乱。……似是而非,赋《湛露》别方惊缀冤;有声无实,歌《芳树》而空想垂珠。”这才是“心想形状”的绝好申说。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通感修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首先,通感能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通感修辞可以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好奇务新”是审美主体普遍具有的审美心理,也是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审美规律,苏轼曾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意谓,诗词创作应以奇趣为根本,甚至可超乎常规,违悖常理,只要合乎情感逻辑,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就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声音、冷暖、气味等都可以在普通语言里借助通感彼此联系、如“响亮”“热闹”等词。
  B.“听声类形”是将听觉和视觉沟通起来,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或联想,给人以新颖奇特之美。
  C.元稹《善歌如贯珠赋》达到《礼记》所说的“心想形状”,以珍珠的圆满光润写出歌声的美妙动人。
  D.通感修辞是客观存在的实境与主观创造的虚境相结合而产生的,虚境决定了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声音的“尖锐”与“钝重”源于触觉的比拟,这说明听觉与触觉的本质是相同的。
  B.通感是感官感觉的互通,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局限,强化诗词深婉的审美意境。
  C.诗词的创作在合乎悄感逻辑的基础上,追求奇趣、反常,能更好满足读者“好奇务新”的审美心理。
  D.通感修辞应该建立在对客观实境的具体描绘上,这与《修辞立其诚》中“名实一致”的观点相契合。
  3.下列选项,不合适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听觉的强弱节奏常被转化为触觉的虚实层次,如“绵密鼓点”或“疏朗琴音”。
  B.色彩的冷暖属性常与触觉的刚柔特质在艺术理论中构成隐喻性对应关系。
  C.视觉的明暗对比在传统绘画中被用以强化空间层次与立体效果。
  D.嗅觉的浓淡差异常与味觉的醇薄特质在诗词中被并置为复合意象。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李凭弹箜的超凡技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王羲之为邻
  邵建国
  您可能会诧异:王羲之是书圣,是东晋人,怎么会成为你的邻居呢?我说得一点不错,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老家在古属琅琊郡的山东临沂,王羲之的原籍即此。在我刚刚记事时,我爷爷就对我说过,王羲之家就在我们邵家旁边。我家虽非名门望族,倒也算书香门第,先祖教书,虽不富有,却也受街坊邻里敬重,与王家交谊甚厚。“五胡乱华”时,名门大族王家为躲避战乱,随晋朝皇族们迁,曾与我的先祖依依惜别,从此两家就天各一方,爷爷说,他的祖父曾经用手指着半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