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880字。

  湖南省湘西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二: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人才规模指数排名世界第一,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十位,诺贝尔获奖总数排名第二十二位。”由此可见,我国高端人才的数量与人才规模是极不匹配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应试训练,局限于校园内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培养。无法满足当前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其次,当前的人才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瓶颈,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忽略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奋斗精神。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限制了拔尖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再次,一些高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同时,高校缺乏与优质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学生实践机会有限,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当前拔尖人才培养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导致学生往往只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深耕,缺乏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无法解决更为复杂的科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拔尖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编自刘法贵《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困境与破解策略》)
  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教育、科技、人才要统筹部署形成有机整体,三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B.材料二揭示,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不尽如人意的根本症结是部分高校过度强调应试训练,忽视实践能力与跨学科思维培养。
  C.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D.材料三指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通过兴趣引领培养创新思维,否则无法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意味着三者地位相同,应同步推进、平均发力。
  B.拔尖人才不仅需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深耕,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C.培育创新人才需减少对标准答案的过度追求,鼓励学生诘问质疑、自由探索。
  D.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品质、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例子来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某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发,提升实践能力。
  B.某中学推行“跨学科课程整合”,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C.某重点高校因实验设备陈旧,学生科研项目进度受阻,创新成果寥寥。
  D.某国际学术会议表彰中国科学家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 突破性成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三则材料都谈到拔尖人才的培养,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儿子的信
  徐则臣
  巴顿:
  现在你只有一岁零九个月,但你已经让我①享受了三十个月的做父亲的幸福,你要接受我的感谢。从我知道你已经做好了来到这个世界的准备,从我第一次听见你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心的震动,我就习惯了把自己称作一个“当爹的人”。我是如此②珍守这个称谓,九百天里,一分钟都不曾忘记。我会抱你、亲你,在你睡着的时候把耳朵贴到你的小鼻子底下听你呼吸,以确认你和醒着的时候一样好好的;我会把你抱到镜子前,看你和我长得多么像,有生以来我从没有如此③自豪自己的长相,世界上竟会有一个小东西长得和我一模一样,“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