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50字。
《美丽的颜色》核心素养教案
一、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精准理解科学与文学交织的语言:文本中 “镭”“沥青铀矿”“放射性” 等科学术语承载着实验的严谨性,需结合化学知识理解 “镭的放射性会自发产生能量” 这一特性。同时品味 “那是一种美丽的蓝色荧光,像夏夜天空的星星” 等文学化表达,体会传记文学 “以科学为骨、以情感为肉” 的语言特质。如 “他们在一个破败的棚屋里工作了四年”,用 “破败”“四年” 等词语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科研条件的艰苦与坚持的可贵。
2. 细节描写的迁移运用:模仿文中 “玛丽搅拌沥青铀矿渣的动作”“皮埃尔记录数据时的专注” 等细节,描写生活中的 “专注” 场景。例如:“父亲修理钟表时,眉头微蹙,左手扶着表盘,右手的镊子在齿轮间游走,镊子碰到零件的轻响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映出专注的光晕。”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实验过程的逻辑梳理:梳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关键步骤(从沥青铀矿中提取→分离杂质→测量放射性→确认新元素),绘制实验流程图,分析各环节的因果关系。如 “选择沥青铀矿” 是因为其放射性强于纯铀,体现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在棚屋工作” 虽条件恶劣,却避免了其他因素干扰,展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2. 辩证分析科研中的矛盾:探究 “美丽的颜色” 背后的多重矛盾 —— 镭的荧光之美与提取过程的丑陋(矿渣的恶臭、设备的简陋);科研成果的辉煌与付出的艰辛(健康受损、生活清贫);夫妻二人的默契配合与各自的独特贡献。通过小组辩论 “科研中的苦与乐哪个更有价值”,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传记文学的叙事美学:赏析文本以 “颜色” 为线索的结构艺术 —— 从 “棚屋的灰色” 到 “镭的蓝色荧光”,颜色变化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科研进程与精神品质的象征。品味 “他们像在梦幻中一般,凝视着这簇蓝色的光” 的场景,体会科学发现中的诗意之美,理解 “美丽” 既指镭的颜色,也指科学家的精神。
2. 多形式审美创造:以 “科学之美” 为主题,开展创作活动。可创作诗歌,如 “你把四年的时光 / 揉进沥青的黑 / 终于榨出 / 那抹穿透黑暗的蓝”;或绘制连环画,用画面对比棚屋的破败与镭光的璀璨,展现 “美丽的颜色” 的双重内涵。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解读:挖掘居里夫妇身上 “执着坚守、甘于奉献、追求真理” 的精神,与当代科研工作者(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对比,理解科学精神的传承。如玛丽 “不顾放射性对身体的伤害,坚持研究”,与屠呦呦 “亲自试药” 体现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
2.科学伦理的思考:结合 “镭的发现带来医学进步,但也被用于武器研发” 的史实,讨论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组织 “科技发展与人类福祉”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不仅要有探索精神,更要有责任担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