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720字。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古人认识事物、看待世界的客观呈现,我们研究语言,就应当按照先民的思维逻辑去抽丝剥茧,看清内核,而不能一味强调公式或西化理论框架。我认为,从“技”到“道”的转化,应当是研究汉语尤其是研究古代语言的核心原则。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写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技艺高超,展臂运刀,莫不中音和节,文惠君称赞其技法高妙。但庖丁却说,我喜好的是“道”,远远高于“技”啊!庖丁所追求的“道”,是更高的境界,即对“牛”的本质认识。
  流传至今的文字,记载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保留了古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更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进步。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们也可以说:因为一个字能够牵涉出一串字,能够明白地展现古人造字时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单个字,就需要去重新探析古人之“道”。
  “意象”不单是文学中的理论概念,还是汉语言文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先民创造汉字表达的是一种意象,换言之,汉字是通过创造意象来表达含义的。这里我们以“宀”部字构成的几个词语为例,看看古人表达的意象。《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是一种四面有墙,上有覆盖,内有堂有室的深屋。“宀”的甲骨文,文字形为房屋的侧视之形。从“宀”字本义大多与居室相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一部分“宀”部字其实还隐含了古人因居住不同环境产生的相应心理与情感。例如“寒”字,汉语中有“寒门子弟”“家境贫寒”“光临寒舍”“寒酸”等词语,《说文》:“寒,冻也。”那么这些词语中的“寒”能不能换成“冷”或“冻”?显然不能,因为“寒”这个字的意象蕴含了先民造字的心理活动,其情感体验隐藏于这个字的构造之中,这种情感体验至今还在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寒”字造字义就是表示一贫如洗的简陋居室,以及人在其中寒冷、窘迫的状态。《说文•宀部》:“寒,冻也,人在宀下,以茻覆之,下有仌。”许慎的说解已经很准确和完备了。而西周大克鼎、小子发鼎上的金文“寒”字,形象而具体:屋中人在草中,上面盖草,下面垫草,而草垫下面还有冰。“寒”创造的是一个鲜明可感的意象,表达的核心义是贫寒。
  由此“寒”之意可分两方面。一是贫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此例之“寒”犹言贫困,低贱。二是寒冷。晋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凄恻,玩春翘而有思。”贫寒自然有悲凉和惧怕的心绪,如“心寒齿冷”“噤若寒蝉”。通过了解先民创造“寒”字时的意象,我们对“寒碜”“寒酸”“寒舍”等词的理解可以更加清晰。
  “寒”的造字义反映的是恶劣的居室条件,古人同样也造了不少字来表示居室环境好。如《说文》:“完,全也。”“完”本义为居室周全。“宽,屋宽大也”“宥,宽也”,可见“完”“宽”“宥”本义都指住宅周全宽大,人在其中生活舒适。因此,才有“大户人家”之说。再看表示家境富裕的字:“实”(實),从宀,从贯,指家中有钱财。“宝”(寶),从宀,从玉,从贝,表示家里有宝物。《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所以有双音词“殷实”“厚实”“宝贝”“富裕”等用法。
  汉字创造的是一种图示化的意象,其特征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将古人的衣食住行、行为心理以及自然万物都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保留至今。尤其在字形偏旁的巧妙运用方面,既能清晰彰显所指事物的外在类属,又能明白标示读音和内在特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古人造字时对事物间联系的把握,靠的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表的是意象之义、语境之义,其中蕴含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东晋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段话用于对文字的理解,依然适用:先民造字,以一个画面、一个意象,来记录和传达他们对一切事物、动作和情感的认知与体悟,我们每览见昔人造字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动心惊目,感慨系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先民那里如此,在后人那里依然如此。比如《说文》:“窨,地室也。从穴,音声。”“窖,地藏也。从穴告声。”“地窖”“窖井”等名称,沿用了几千年,读音与意义均毫无二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我们研究语言文字,应当追寻先民的思维路径,努力寻找文字深层和本质的脉络联系,以求达到“道”的境界。
  (摘编自王云路《寻“道”:语言文字的意象思维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构造通过“偏旁”体现事物类属,如“宀”部关联居室相关意象,“穴”部表示地下空间,这种分类本质上是古人“意象思维”的体现。
  B.“寒”字金文中“草覆冰”的意象,既表现物质匮乏,也通过“冰”的肃杀感暗示不良情绪,说明汉字构造能通过多重意象传递微妙情感。
  C.“窨”“窖”等字历经千年保持音义稳定,证明汉字构造的超时代性;“寒酸”“宝贝”等词的情感延续,体现意象思维对文化心理的持久塑造。
  D.《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母亲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根据《说文解字》“寒,冻也”的解释,这两个“寒”字都可换成“冻”字。
  2.下列对与“青”相关的字造字逻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古人认为情感发自内心,“青”象征草木初生的纯净,暗含情感本真特质。
  B.“晴”:“日”表示天气现象,“青”指晴朗时天空的澄澈颜色,形成鲜明气象意象。
  C.“精”:“米”表示谷物,“青”借谷物成熟前的青涩状态,指去粗取精,成为精品。
  D.“睛”:“目”表示眼睛,“青”暗合瞳仁的颜色,也暗示眼睛能体现个人的精气神。
  3.文章引用了《庖丁解牛》及《兰亭集序》的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处引用在论证上的具体作用。
  4.作者强调“汉字创造的是一种图示化的意象”,请据此分析“雨”字的造字义及字型结构演变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
  陈春成
  画没有用。
  卧床之初,儿子捧来一堆山水图轴,有些是家中旧藏,有些是新搜罗的,都是名家手笔,令人在四壁张挂,给他解闷。最后还是让人尽数撤去了。对他来说,山的嶙峋,绝非任何雨点皴卷云皴乱麻皴斧劈皴所能仿冒,多少年来他一向以脚底来感触——那双如今已无知觉的脚[1]),正蒙在被中,隆起如沉睡的丘峦。倒是在夜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