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730字。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农村地域广大,情况复杂,没有办法用一种标准对农村进行归类。近年我在江西、湖北和浙江温州调查,发现村民生活的面向相当不同,似可以作为农村分类研究的一个指标。
②在江西贯村,村民出钱演地方戏,已经连演18天,破了邻村保持的演地方戏的时间纪录。出钱演戏的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或承包工程,村里打电话让他们回来看戏,他们就专程从遥远的上海或深圳赶回来了。不仅本村的村民,而且由本村出去工作的人,也对村庄生活关爱有加。外出工作的人不仅捐款捐物,而且愿意退休后回村居住。村民也许在村庄以外获得经济收入,但他们一定要在村庄内获得人生价值。村庄认同成为他们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
③在江西的宗族村庄,不仅可以看到高大的宗祠,新修的族谱,而且可以看到游神、村庙庆典、开光等传统仪式。浙江温州的情况有些不同。我曾到瑞安市郊一些农村调查,这些农村现在已经城市化了,诸如宗祠、村庙庆典、开光等传统的器物和仪式基本上不见了。不过,星火村的叶姓正在筹资兴建其先祖、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的纪念馆,村民十分关注自己现在所作所为留下的影响。
④我们调查的瑞安市的城郊村包括星火村,都是人口流入村庄,村民在自己村庄创业,也很少有人打算搬到村外居住。当村干部,他们当然要考虑村民今后如何评价他,是否会挨骂,因此,他更努力地做村中工作。这种村庄村民生活的面向也是向内的。村民不仅在村庄内获得经济收入,而且在村庄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江西宗族村与温州人口流入村的情况大不相同,但这两类村庄的村民都具有面向村庄生活的特点。与这两类村庄的情况不同,湖北荆门农村村民的生活面向村庄以外,他们都急于摆脱与村庄的联系。很多村庄甚至已经10多年没有建新房了,要建房,村民就建到镇上或市区。面向村庄以外生活的村民和村干部,谁也不愿意对村庄未来作出承诺,村庄也没有稳定的未来预期。既然村民是在村庄以外获取收入且实现人生价值的,就很容易割断与村庄的联系。在荆门农村,不仅宗族解体了,而且因人口流出使村庄未来预期难以建立,共同体意识无从产生,历史感不能形成。这是一种正在解体的村庄。
⑥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属于面向村庄的价值取向。费老说农民的半截身子是插在土地中的,主要描述了传统农村社会较少流动的物质基础,我提出生活面向,主要是讲农民在村庄生活中可能获得的价值感受。与村庄生活面向紧密相关的是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对于村民而言,生活于其中的村庄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意义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村民的行为目的就不仅在于获取物质性利益,而且希望得到价值性收益。具有价值生产能力的村庄,才能够造成农民向内的生活面向。更进一步,随着中国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农村价值生产能力弱化,从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们很难从城市获得归属感,问题是家乡已经变得陌生,精神上和感情上好像都不再回得去,那么,他们的精神寄托在哪里?甚至那些从农村考上大学并在城市获得稳定工作的农家子弟,随着他们年老,“乡愁”越来越浓,失去价值生产能力的家乡是他们的归属吗?这显然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⑦杨华在其论文《隐藏的世界》中,将村庄价值生产机制分为“历史感”和“当地感”两个维度。所谓“历史感”,是指村庄生活能够为农民提供“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的想象;所谓“当地感”,是指农民之于村庄形成的主体意识。二者叠加起来,就在农民的个体生存状态与村庄时空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既塑造了农民个体生命意识,也赋予了生活价值,还能够制造出社会道德规范。我们常说的“根”或者“宗”,都是与此有关的。
⑧从生活面向的角度看,村庄不仅象征着一种与城市相隔离的生活空间,也象征着一种与之相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经济物质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乡土社会器物层面的变迁,真正的变化则发生在价值系统层面。村庄具备的生产价值和意义的能力,事关农民的福利和尊严,事关基层社会秩序,事关精神文明发展。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都将文化重建当做重点。我所期待的“新乡土中国”理想,也包含着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村能够为农民提供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农民获得主体感、价值感和尊严感,让他们对未来有预期。
(摘编自《新乡土中国》)
材料二:
①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二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村村民专程返乡看戏,体现了他们对村庄文化活动的重视和向内的生活面向。
B.星火村村民筹建其先祖叶适的纪念馆,这符合了杨华提出的“历史感”和“当地感”。
C.荆门农村村民急于迁居城镇,表明其生活面向完全脱离村庄,共同体意识难以产生。
D.乡土社会有成法可循,传统效力超过现代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即可满足需求。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江西、湖北和浙江等地的案例,凸显了不同的村庄生活面向的差异性。
B.提出“农家子弟”乡愁无依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文化重建紧迫性的思考。
C.使用疑问句、排比句等多种句式,使论证语言华丽凭永,增强文本可读性。
D.先通过具体案例描述现象再进行理论分析,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高度。
3.下列行为中最能提升材料一所述“村庄价值生产能力”的一项是( )
A.某村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集体增收,实现村民收入增长。
B.大学生返乡任村官,组织地方戏曲人才发展曲艺经济。
C.城郊村庄建民宿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消费。
D.政府拨款贫困村修建文化广场,定期组织文艺演出。
4.实现“新乡土中国”的理想有哪些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总结研究农村问题的方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自己的主人
杨云苏
我因为惧怕形式主义,惧怕得过了头,所以对一切传统节日包括生日都不留意,除了春节我愿意欢度,其余中秋、清明、元宵一般能忘就忘了。唯有端午,我会在心里轻声说一句:外婆你在那边还好吗?我想你。外婆已经去世十四年,我已经过了十四个她没能出席的端午节。其实,端午既不是她的诞辰,也不是祭日,只是在我这儿,端午是她的节,她是端午节的主角、主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