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字。
新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两首诗所传达是思想感情。
2.体会多种艺术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两首诗的结构特点及其对体现主旨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学习体会《悼念一棵枫树》中拟人化的写法和枫树的象征意义。
2.领会《星星变奏曲》中的“星星”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阅读欣赏第一首诗
1.学生阅读、整体感悟。
在阅读前先告诉学生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节奏——展开想象领悟意境——深入分析,了解主题。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尤其是吟读,是带着思考的阅读。比如说对“悼念一棵枫树”一题提出问题,“悼念”意味着对方的死。对于一棵树来说是怎样的死?是终老而死?是病死?是遭摧残而死?为什么是一棵枫树而不是别的什么树?现在要求大家反复吟读,边读边思考,边问边解答。
2.学生交流阅读时的感受和发现。
整理后明确:
①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让人想象到满身红叶的枫树,一身灿烂——死者正当年,才华横溢,本可大放光芒,为社会作贡献却不幸被摧残。
②枫树倒下的声音——感觉到——人们心灵上的感觉——声音有更大的空间——为下一节铺垫。——声音带来的恐惧、惊疑,对不可理解的命运所表示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可见声音有多么大的容量。
③是由于悲哀吗——过渡作用——不仅仅是悲哀。(恐惧、愤怒)
④飘忽着浓郁的清香——内在的丰韵的才华,让人感怀的清香,它是多么的高洁,因而落在人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别的什么上。——比秋雨还要阴冷——让人看到了社会黑暗阴暗的一面。
⑤清香是因为贮蓄了很多的芬芳——芬芳使人悲伤——照应比秋雨还要阴冷。
⑥砍伐后的枫树形象——充满痛苦、痛惜、愤激等感情,突出树的美丽和高大,也就突出了痛惜和愤激之情,——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亿万人民的悲哀。
⑦白鹤、老鹰——也许是善、恶两种力量是象征,前者来哀悼、朝拜,后者来察看。或许因为竟然还有朝拜者,所以要肢解这棵枫树。
⑧然而被肢解的枫树——仍发着芬芳——不管如何摧残,总不能掩盖它的光辉。而“还没有死亡的血球”——加深了控诉的力度,加深了悲剧效果。
⑨村边的山丘——没有了崇高,我们的生活缩小了,我们力量缩小了,低下的头颅表现出我们对死者的崇敬与哀悼。
提问:诗歌就是这样通过意象,形象生动地抒写感情阐述认识。那么,这首诗中的枫树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在哪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一切崇高者和崇高精神的命运。
对所有有着强烈生命意识、不屈从于命运的战斗者的礼赞。
3.总结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朗读
1、关于诗的构思。
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营造悲剧气氛——形象——清香——内在品质——悲剧在原因:有着直挺挺的庞大而美丽的身躯才遭到无辜的砍伐,最高洁的内质,生命的全部美的价值,只有当它已经被毁灭时,才得向世人展现,世人才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