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10字。
商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末教学质量抽样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刻,人类文明迎来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折点。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围棋比赛的胜负之分,而是人工智能向人类智慧发起的全面“挑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正伫立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这些研究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这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
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借助大数据分析,研究者能够处理海量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以及社会数据,发掘出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研究维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正面临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人文思辨智慧以启发当代人文研究的困境,人工智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跨学科融合为人文学科注入了全新活力。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复杂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正与人文学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研究工具,更为关键的是开启了新的问题域与思考维度。这些技术创新非但没有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释力与影响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挑战。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机器决策的透明性等问题,都亟须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与伦理框架。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索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智能的定义等根本问题。这些思考不仅具备理论意义,更关乎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人文精神的重塑是AI时代的必然需求。在技术理性占据主导的时代,更需要人文精神来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就要求人文学科在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适配数字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写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图景。传统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受限于样本规模与数据质量,而如今的研究者能够获取近乎全量的社会数据。研究方法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复杂的关联模式,计算实验方法能够模拟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这些新方法使得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迈向预测性,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建模。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革命,共同开创数字时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新纪元。
(摘编自王永钦《当人文社科遇上AI——数字时代的思想革命》)
材料二:
在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学者依靠自身的灵感与直觉,自由地进行思想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写作不仅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更是个性风格、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凝结。然而,今天的技术政治正在将文科的思维方式重塑为一种机械化、标准化、公式化的“智能”模式。学术成果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数据标准,研究方法趋向可量化、可计算,甚至论文写作本身也可被AI生成技术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或许恰恰能赋予人文学科新的生机。
B.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亟须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出更高维度的人文思辨智慧,而人工智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
C. 文科的核心在于对人类思想、情感、意象和意义的挖掘和探索,而不在于精确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科技“对象化”的批判支持了这一观点。
D. 新文科拒绝技术理性,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而是以人的敏感精神为核心,以自由创造为目标,重新发掘人类的直觉、想象力和个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两则材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材料二则认为文科应警惕可量化、可预测、可标准化的研究方式。
B. 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材料二指出文科可能因技术政治沦为算法模型的衍生物,从而失去灵魂。
C. 材料一认为跨学科融合不会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能增加其解释力;材料二提出文科应当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性,批评了跨学科融合。
D. 材料一指出大数据使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转向预测性,材料二仅承认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拒绝将文科完全转化为技术化的智力活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高校历史系运用GIS技术,将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化,构建可视化历史地图,助力历史变迁研究。
B. 某位诗人坚持手写创作,在诗歌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其作品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C. 某位作家利用AI辅助创作小说,根据算法生成的情节框架填充细节,其作品在网络平台收获高点击率。
D. 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海量文本数据,预测公众对某政策的态度变化,为决策提供参考。
4. 请根据材料一内容,概述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的原因。
5.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人文学科应如何实现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