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480字。
广西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信息、假的信息,真的文艺评论、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此时,文艺评论家应该做些什么?人民大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社会日益多元,网络的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无学术背景的,也可以成为网上文艺评论达人,而当前文艺评论天然的写作队伍出自文艺学、影视戏剧学、音乐学等“专业”或“理论”学科的师生,很多人还在一个“误区”里转圈圈——文艺评论是要写给“知识精英”看的。所谓“知识精英”分两类:一类是与被评价的作品相关的创作者;一类是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但是,“知识精英”终究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个部分。基于艺术规律、饱含真知灼见、格局顶天立地、行文温暖动人的文章,一定会让更多人产生互动与共鸣。所以,文艺评论的读者,本该就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轻松但不轻飘、通俗但不粗俗、尖锐但不尖刻、深沉但不深奥,也就是文艺评论理应坚守的“高不冷、低有格”:即将高冷的写得“不冷”、将通俗的写得不俗且具格调。
文艺评论中的艺术普及很重要。“高不冷”就是相对冷门的艺术规律,通过贴生活、接地气、通人心的共情文风,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比如,“悲剧”就是“悲戚戚的剧”吗?并不是。悲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是每一个人都做了他认为对的事,但是彼此相遇就悲催了——其实是价值观碰撞后,各自坚持各自的“真理”而形成的悲剧,就好比韩剧《太阳的后裔》讲述男战士与女医生,一个为和平而杀人,一个是人都要救——两个人的价值观冲突导致爱不下去的悲剧。让大众从喜爱的作品里提炼出“有格调”的知识内核就是“低有格”。
(摘编自朱光《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评论?》)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互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媒介的高速迭代,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给文艺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数字艺术、网络文艺和跨媒介艺术等新兴文艺形态勃然兴起,在媒介的深度介入下,文艺评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媒介改变了人们对文艺的体验、感知和理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信息泛滥的社会,真的、假的文艺评论混为一谈,网络自媒体正在让人人都成为“评论家”。
B.很多人认为,文艺评论是要写给作品的创作者和有专业背景的文艺爱好者这些“知识精英”看的,这是一种误区。
C.过去,媒介仅仅只是文艺创作的工具或手段,是文艺作品的载体;而现在,传统媒介被淘汰,新媒介成为文艺本身。
D.传统文艺评论追求学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具有滞后性、小众性等特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呈现出即时性、大众化等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就是不同的价值观相遇后形成的强烈碰撞;喜剧,就是相同或相近价值观相遇后达成的一致或融合。
B.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艺评论还要增加“媒介”这个要素。
C.与传统的文艺评论相比,新型文艺评论形态背后,隐含网络平台的资本逻辑与商业逻辑,容易陷入资本化的危险。
D.随着新生代文艺评论主体的出现,评论标准出现了较大变化,文艺评论生态的多样性面临消解的风险。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依托于数字媒介的新型文艺评论日益发展壮大”的一项是( )
A.2021年,晋江文学城总分榜第一名《天官赐福》有280万条评论。
B.豆瓣2024年上半年50部高分电影,共有累计约684万人参与评价。
C.网易云音乐2022年乐评报告显示,平台月活跃评论用户数达1.82亿。
D.2023年,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5万,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
4.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文艺评论家怎样才能做到“高不冷、低有格”?请结合材料一概括。
5.“数字媒介时代”给文艺评论带来哪些变革要求?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吉公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那错综的人物中一个人物。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做“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祖母等人且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关于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