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3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和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正是因为戏剧艺术坚持守正创新,广泛拥抱科技,才能绵延传续又焕发生机。
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其中的“寿台”天花板有三个天井,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地板有五个地井,可以用绞盘把装置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效果。这种设置使戏剧表演更具动态变化,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剧体验。
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同样充满了科技感:立体透视的玉真观亭栏、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写实和立体的舞台布景以及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
说到底,戏剧舞台广泛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
高科技不仅使现代声光电、机械装置、数字光影等手段合力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还可以打造出奇幻而又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意传神的戏剧古典美学精神:高清影像如同光影魔术师,使场景随剧情流畅转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全息影像勾勒出立体轮廓,变幻莫测的幻影仿佛触手可及;光雕投影将影像投射到结构表面,使静态结构化为动态叙事,在技术与舞台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戏剧叙事方式。
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梅葆玖先生曾表示:“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梅派戏都可以用新的舞台手段来展示,像很多人都有微词的LED我并不反对,用现代手段烘托京剧本身我完全能够接受。”
高科技进入舞台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人机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者,获得了沉浸式体验。
高科技的使用不仅是在舞台呈现上,而且已经前置到舞台作品的创排阶段。数字技术辅助规划管控流程、测算成本,使创作制作、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更加智能高效。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舞台布景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快捷灵活,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人员投入,提高演出效率。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对技术的使用,根本责任还是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偏离了舞台的正道,哪怕没有高科技,也会有其他方法误入歧途;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为心所动。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有删减)
材料二: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
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场上多是“一桌二椅”,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高科技在戏剧领域与包括表演、音乐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一种艺术语汇,运用都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
B. 材料一认为,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作用广泛,在舞台呈现上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在作品创排阶段则可使很多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C. 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表演配以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营造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运用高科技舞台装置则会缩小演员的表演空间。
D. 材料二认为,戏剧在完成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就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让演员和创作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还可能影响戏剧的艺术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太真外传》以及《梅兰霓裳》等事例,作用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B. 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证了戏剧中运用高科技的优势,但并未将其提到至高的位置,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人而非技术。
C. 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吟唱春天的唱段,杜甫《登高》开篇描绘的景象,都体现了“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艺术原理。
D. 材料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为追求“新”和“炫”而采用高科技的弊端,将不良后果直接呈现出来,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京剧《白蛇传》中,演员正在演唱“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西湖实景被投影到剧场不同位置的高清屏幕上,观众立刻开启观影模式欣赏画面。
B. 在京剧《玉簪记》中,演员凭借精湛的身段表演,在空旷的舞台上生动再现了水中行船的意境,相较于直接在屏幕上播放江水视频,更具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C. 昆剧“临川四梦”系列并未使用科技手段,而是以清代古书画为背景,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表演,二者和谐共生,让观众充分感悟戏曲本身的精神价值。
D. 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如果没有高科技的“添柴”,呈现效果会打不少折扣;如果没有京剧文化底蕴的支撑,技术也无所附丽。
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具有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学校拟开展“课本剧”大赛,某班同学为怎样才能呈现良好的演出效果煞费苦心,请你依据本文给出具体建议。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科技与戏剧”展开辩证讨论:材料一以积极视角论证科技赋能戏剧的多元价值,通过历史案例和现代技术展现科技如何拓展艺术表达边界,强调“科技为艺术服务”的核心原则;材料二则聚焦滥用风险,从美学破坏、表演挤压、观演干扰、艺术异化四个维度提出警示,主张传统戏曲写意美学不可替代。二者形成互补,共同指向“技术应用需以艺术本体为根基”的共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运用高科技舞台装置则会缩小演员的表演空间”错误。原文为“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并非只要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就一定会损害,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侍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