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63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5月联考试卷
  高一 语文
  说明: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古”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开展大规模研究古器物的活动则在宋代公元1107年,一本记录古代青铜器的金石学著作开始编纂。约16年后,30卷的《宣和博古图》完成,著录有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商代至唐代青铜器839件,每件器物有摹绘图,并记录其尺寸、容量、重量,考证铭文,每类首列总说,论述器物形制、名称、纹饰及用途渊源。图录中贯穿着“格物致知”的精神,对器物造型、纹饰、铭文的描摹与拓印,也成为博古图的先声。
  不同时代的博古图,体现着不同的治学态度。古器物鉴定具有“正经补史”的考释意义,宋人从中追求博古通今的学术趣味,这从宋代刘松年《博古图》、张训礼《围炉博古图》等作品中可窥一斑。明代则把古器物赏玩视为“进德精艺”的生活美学。董其昌将崇古、好古与个人修为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人们的藏物、观物、用物之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博古图创作也为之一变。
  明代杜堇《玩古图》是博古图的代表作。从画上题跋可以看出,宋代博古的深层内涵在明代有所承传——将博古视作通礼乐之源的途径。融合金石趣味与花卉技法的“花博古”,自清末以来得到不少花鸟画名家的青睐。清代,朴学大兴,大量古物出土,金石学、考据学的繁荣,令博古纹饰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广泛出现在卷轴画以及织绣、陶瓷、漆器、木雕等工艺品装饰上。博古图的画面构成样式也更为多样。把金石鼎彝拓本与传统清供题材中的蔬果花卉相结合的“拓本博古画”,更是独树一帜。这类大多数需要收藏家、传拓者和画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不仅是别具一格的创作,更是金石文化的载体。尤其是以能体现古器物立体样态的全形拓本为主体的博古画,墨拓古拙厚重的金石韵味,与传统写意花鸟的生动鲜活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并赋予对方新的意义,相映成趣。全形拓本与花鸟画结合的创作图式逐渐流行起来,与用毛笔绘画模仿拓片效果的颖拓以及以手绘器物为主体的博古画,汇聚成手法多样、形式完备、意趣独特的中国画体系分支。
  今天的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丰富的主题、多样的展陈面向大众,人们欣赏古物的场景从私人书斋、江南园林切换到博物馆中。蕴含博古通今、崇尚儒雅寓意的博古图,在今天被时代赋予新的审美内涵。以新水墨表现古器物,以新工笔表现“博物馆热”,使老传统成为新风尚,走进博物馆,便开启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的旅程。这些现代博古图的欣赏者不再是文人雅士,而是四方游客,观赏场地也由室外迁至精心设计的博物馆内,不变的是观众欣赏文物时专注的眼神与沉浸的状态,折射出中国人隽永的博古情怀。
  (摘编自于硕《博古图——物与人的“雅集”》)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瓷片上有许多博古图,它们被藏界统称为“博古”。“博古”是中国传统性极强的绘画门类,以钟鼎彝器为描摹对象,意为“博通古事,雅聚艺苑”。
  博古画,是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另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也被称为“博古”。其典出于汉代张衡《西京赋》“雅好博古”,乃谓博通古代器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徽宗主持编纂的《宣和博古图》最早大规模对古器物的造型等进行描摹拓印,对后世博古图创作影响深远。
  B. 如今人们常见的博古图案最早起源于明朝,到了清代顺治时期,民窑青花瓷上也出现了此类图案,说明博古品位有了提升。
  C. 全形拓本与花鸟画结合的创作图式和颖拓、博古画汇聚成为中国画体系的一个分支。
  D. 相较于青铜花觚、石桌、如意等纹饰,瓶花纹饰更早作为博古图案,出现在瓷器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前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博古图创作历史悠久、题材多样、意蕴丰富的特点。
  B. 从宋代到清末,博古图的描绘题材从古器物本身逐渐拓展到花卉蔬果等与金石器相结合,不仅意趣独特,也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有了新的诠释。
  C. 由古到今,博古图的创作目的、审美内涵和欣赏场景等都有所变化,从中折射出中国人隽永的博古情怀。
  D. 以“博古图”为代表 文物题材绘画的产生,影响到建筑装饰等工艺美术,是金石学影响下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
  3. 根据文章内容,对下图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 博古图发展状况 具体表现
  北宋 博古图兴起,主要与宫廷紧密相连 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著录皇室收藏的古代青铜器
  南宋 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文人风尚 ①
  元代 在瓷器装饰崭露头角 ②
  明代 ③ 青花瓷成为主流瓷器品种,博古图大量出现
  清代 在瓷器装饰上达到鼎盛 ④
  A. ①处填“传承古代文化,注重工艺与古物形态的结合”
  B. ②处填“开启博古图在瓷器装饰领域重要发展阶段”
  C. ③处填“在青花瓷装饰中广泛应用且风格转变”
  D. ④处填“瓷器制作工艺高超”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博古图”下一个定义。
  5. 博古图的发展历程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何启示?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博古图”这一传统绘画门类的历史演变、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梳理,展现了其从宋代到现代的丰富发展历程。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博古图的起源、创作手法、题材变化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博古图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承载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材料详实,既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又结合具体作品与时代背景,展现了博古图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如今人们常见的博古图案最早起源于明朝……说明博古品位有了提升”错,材料中是“绘于瓷器上的博古图案,最早出现 在明末的瓷器上……到了清代顺治时期,民窑青花瓷 器上也出现了此类图案”;另外,材料二最后是“青铜花觚、石桌、带底座的果篮……但也说明……有了提升”。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玉挨打
  曹雪芹
  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命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贾政听了这话,抓不住头脑,忙陪笑起身问道:“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