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870字。
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语文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得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晓静(以下简称李):祝建华教授的新近研究表明,在传播学国际化市场中,美国的独霸地位在衰退,竞争性多头垄断结构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会主导国际市场的传播学研究(祝建华,2019)。这对中国本土的传播学受众与效果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契机?
祝建华(以下简称祝):我认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因为蛋糕越来越大。我进入传播学界时,有30本期刊,现在增加到90多本,未来还会更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其中,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与此同时,由于蛋糕越来越大,学者的注意力会从所有期刊转移到顶级期刊上。由于注意力有限,过去只有30本期刊的时候,我们可以读完所有期刊的内容,但是现在的期刊太多了,我们就只能浏览十几种期刊,因此新的竞争将集中在顶级期刊上。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也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总之,现在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李: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甲] ?
祝:是的,对于中国学者或其他非西方国家的学者来说,进入顶级期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非西方学者在SSCI上发表论文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要害怕面对挑战和困难,需要更加努力。
李:所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如何加快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祝:当然,学者和学生都需要更加努力,并且还需要资源,但资源现在已经不是大问题了。我认为对于年轻学者和学生而言,需要加强和巩固自身的基础知识,如读博士时接受优秀的方法培训,如汉考克教授刚才所说,不仅要接受传统的统计学培训,还需要进行计算方法培训。除此之外,非西方学者的理论化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要加强训练。
杰佛瑞•汉考克(以下简称杰):确实如此,当我阅读来自中国的文章时,我发现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在概念和解释层面上的理论水平还需提升,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李:放眼国际传播学界,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受众与效果研究在其中处于什么水平、什么位置?
祝:在“现代化”阶段。约在20年前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精确化,第二个词是理论化,第三个词是本土化,这是我自己做受众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我开始做受众研究的时候,就是在进行量化分析,我力求以严密的方法对受众行为进行精确的描述。后来,我去了印第安纳大学读博士,在那里我开始学习理论化。而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我正在香港开始了新的学术生涯。在香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离开了美国,需要把在美国学到的一切东西置于中国的环境下,也就是理论的本土化。回望过去,我认为中国学者[乙] ,但在理论化层面仍做得不足,就如Jeff所言,还有改进的空间。至于在本土化层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并且也在国际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如果说有哪些阻碍中国受众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我认为是理论化。
李:所以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祝:普适性。很多研究是事件驱动型的,中国学者或学生对某一事件一有感兴趣,就展开研究,但其实并没有该事件所涉及的专业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与国际上其他学者的关联非常有限。中国的用户规模很大,这是一种优势,但也可能是一种劣势。[丙] ,是不足以让人们相信你的研究结论在其他场景下仍然成立,所以你需要把结论推广到其他社会的受众身上,不管这群受众规模是大还是小。当然,提高研究的普适化过程也需要时间。
李:如何提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准、推进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您有何建议?
杰:如果我们局限于某个特定现象,视野是非常局限的。例如,若我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社交媒体使用,那么我就已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了。我经常从中国学者那里看到这样的研究,如某个省用户的上网频率,这些话题真的不怎么有趣。我认为就理论而言,不管你来自哪个地方,那些一般性的东西,在理论上是很有趣的。出于某些原因,我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中,能够得到接受的情绪是不同的,这一点在美国和日本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美国,消极高唤醒情绪最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日本,广为传播的则是积极高唤醒情绪。这不仅是情绪本身的独特之处,也反映出了文化之间的互动。因此从理论上来看,这就十分有趣。在美国、中国或其他国家,你可以通过研究相同的现象,发现其反映的文化差异或者其他不同之处。一旦我
1.下列对原文中祝建华教授相关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播学国际期刊数量增长稀释了学者注意力,导致非顶级期刊的学术价值被系统性贬低。
B.中国传播学研究资源不足的问题已完全解决,当前核心瓶颈在于学者方法论训练的薄弱。
C.中国传播学研究在“精确化”阶段的成果,为当前理论化不足的困境提供了解决路径。
D.中国的用户规模庞大有其优势,但中国学者或学生不能因此忽视对理论普适性的构建。
2.下列对原文中杰佛瑞•汉考克教授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印第安纳大学社交媒体使用”之例,根本目的是批判西方学者对本土现象的过度关注。
B.情绪传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通过揭示美日案例的对比机制,为跨文化理论构建提供了范本。
C.用文化比较视角看问题是很好的出发点,能够解决当前中美传播学预测能力不足的缺陷。
D.传播学研究的“预测”阶段需依赖传统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会弱化理论的解释效力。
3.祝建华教授和杰佛瑞•汉考克教授均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需加强“理论化”,下列研究案例中最符合“理论化”方向的一项是( )
A.通过二十三省份的问卷调查,分析短视频平台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与年龄的相关性。
B.对本校学生B站使用行为进行毫秒级眼动追踪,精确记录其视频跳转路径与停留时长。
C.采用机器学习预测Twitter舆情扩散路径,验证美国大选期间谣言传播的阈值效应。
D.比较TikTok在美国与韩国青少年中的使用差异,提出“算法文化适应”理论框架。
4.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杰佛瑞•汉考克教授批评“某个省用户的上网频率”类研究缺乏吸引力。请结合材料观点,为这类“本土现象研究”设计两个提升国际学术价值的改进策略。
【解析】
【导语】在全球传播学格局重构的背景下,祝建华教授指出美国学术霸权衰退带来的多极化机遇,但强调中国学者面临理论化不足的核心瓶颈。本文通过深度对谈揭示:期刊激增加剧顶级竞争,中国研究需突破精确化阶段;汉考克教授批判描述性研究的局限,提出跨文化比较的理论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A.“被系统性贬低”错误。根据原文“由于注意力有限……我们就只能浏览十几种期刊,因此新的竞争将集中在顶级期刊上”可知,原文并未否定非顶级期刊的学术价值。祝建华教授只是指出,由于期刊数量增加,学者注意力有限,因此更集中于顶级期刊。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 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