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070字。
内蒙古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深情提及,“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珍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于铸成3000年后的1963年重见天日。其腹内12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宣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让何尊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尊”。
“宅兹中国”不仅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性事件,更是中华文明从“何以中国”迈向“何以一统”的关键一步。这里的“中国”,超越地理空间,升华为富含深意的政治文化概念,标志着华夏“共同体之中国”的初步形成。
一、“居中建极”之治统:华夏地理正统的传承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周初营建新都成周,是武王谋划、周召二公执行的重大战略。武王在翦商归途中,便将目光投向“有夏之居”的洛阳盆地——夏王朝的核心区域。周公点明洛邑为“天下之中”,因其“居九鼎”且“四方入贡道里均”,清晰展现“周承夏统”的文化政治渊源。
此前,夏人以河洛为“中国”,禹铸“九鼎”象征王权,画九州推行“任土作贡”;商族则以亳都所在为天下之中,殷墟卜辞中殷人自称“中商”。夏商虽地域认知不同,但都以自身国都为“中国”,这种“以我为中”的观念,既出于现实政治考量,也源于对自身文明的自信,由此衍生出“居中国方可受天命”的地理正统观念。周初立国营邑,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华夏治统智慧,对稳固周王朝“大一统”意义深远。
二、“敬德保民”之治道:人本主义的文明觉醒
周初执政者反思王朝兴亡,实现了中华文明“治道”的重大变革。文化上从殷人尚“鬼”转向周人尚“文”,政治理念上从殷商神权政治转向西周民本政治。周武王伐商时深知“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克商后,积极探寻治国方略。
何尊铭文记载武王克商后“庭告于天”,核心诉求“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以“宅兹中国”为手段,“自之乂民”为目标,最终“助王恭德欲天”,充分体现“敬德”与“保民”相辅相成,彰显中华文明“治道”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核。
三、“礼法垂教”之治法:制度文明的创新实践
周公将分封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新宗法制相结合,融合地缘与血缘,构建全新国家治理体系。何尊铭文“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揭示周王“为君为父”的双重身份,实现政治与宗法、治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周人推进中华一统的独特制度贡献。
周制以“礼法相济”为根基。周公传成王训诰,强调“明德慎罚”;同时制礼作乐,以“礼”为核心,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功能,将政教之制内化为伦理要求,构建“家国同构、天下一体”的新型国家,追求“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的理想文明形态。
《尚书大传》总结周公功业:前三年军事征讨实现中土一统,功在“立国”;后三年致力于制度建设,“建侯卫”“营成周”功在“立法”;“制礼作乐”功在“立教”。通过营建成周“宅兹中国”,周朝在战略上确立“居中建极”治统,理念上秉持“敬德保民”治道,制度上推行“礼法垂教”治法,实现政治文化一统,成为中华文明从“天下万邦”走向“定于一尊”的关键环节。镌刻在何尊上的“中国”二字,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精神血脉,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
(摘自孙庆伟《宅兹中国:文明奠基与中华一统》)
材料二:
看到“宅兹中国”四个字时,你心中是否会涌起阵阵情感的悸动?“宅”就是“居住”,“兹”就是“这里”,合起来讲,就是“在中国居住”的意思。那么何尊中的“中国”与绵延至今数千载的“中国”到底有何异同,到底何为“中国”?
“中”,最早见于甲骨文,为象形字,一说指事字。其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字形本是氏族的一种徽帜,据宝鸡青铜器博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记载,首次将“中国”定义为地理空间概念,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地理基础。
B.周初营建新都成周时提出“天下之中”这一理念,是对夏商两代“以我为中”政治传统的彻底否定。
C.西周政治理念与殷商不同,转为民本政治,体现了“敬德保民”思想,标志着人本主义的文明觉醒。
D.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将伦理要求制度化,其核心目标是强化宗法和血缘对各个诸侯国的绝对控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何尊铭文为切入点,通过“治统—治道—治法”三层逻辑,阐释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建构。
B.材料一引用《尚书大传》对周公“立国—立法—立教”功业的总结,印证了周朝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C.材料一将夏商周三代对“中国”的认知进行对比,意在强调周朝首次实现“地理正统”与“政治一统”的结合。
D.材料二末段“……我们会感受到何尊的魅力、中华文化的魅力”一句,升华了“中国”概念的文明传承意义。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的演变 B.“国”的变迁
C.何尊的魅力 D.何以“中国”
4.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提及“‘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材料二“中”“国”二字的构字含义如何体现材料一“中国”概念的内涵?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河行走
彭程
个体生命渺小而短暂,仿佛浩浩空间中的一粒微尘,漫漫时光里的一个刹那。但借助行走,却可以与广大和无限建立起关联。
生活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便意味着目光不受拘限,行走没有尽头。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深秋季节,一簇簇翅碱蓬开出深红色的花朵,仿佛巨大的红地毯铺设在数万亩滩涂湿地上。在国土最西端的新疆霍城,无边的薰衣草恣肆绽放,蓝紫色的花海一直伸展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