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061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中国山水文学中往往含蕴着生活美和诗人的人格美,自然美与人格美相生相融,化成一片奇光,在这方面,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后世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为中国古典诗学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如“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澄怀味象”“依类象形”“应物象形”“兴象”“意象”“意境”“境界”以及心物关系、情景关系等等,无一能离开山川景物、自然物象,无一不是从中获得了灵感与启悟。而这一切又深刻地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成为诗人主观情思的象征,不仅是诗人着力发掘与表现的,而且成为街量诗人艺术才能高下的标识。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只有以自然为境,获得了自然的陶冶,诗人的创作才可能真正具有灵性的感悟与诗意的呈现。
  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材料二:
  雅集是文人以文会友的集会,诞生于魏晋,文人是主体,文事是主题。魏晋名士们乐好山水,雅集时赋诗叙怀,开启了山水诗撰写之兴,更在观对、描绘、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赋予山水以独特的哲思、美意和情致,为山水诗的兴发奠定了基础。
  魏晋士人贱物贵身,将目光从经业转向了文学,为满足其交流之需,雅集逐渐兴起。雅集中既有三两好友的随聚随散,也有数十人择日择地的精心安排,从谈玄论道、赋诗属文,到宴游赏乐、逞技游戏,形式丰富多样。席间文人多好即兴创作,点评切磋,促成了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文学基于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强调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达到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B.东晋诗人袁山松提出“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意在表明自然既不是主观,也非客观,而是主客观结合。
  C.山水文学表现的自然美和诗人的人格美相生相融,在这一点上,《春江花月夜》和《独坐敬亭山》都是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
  D.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因为中国古典诗学基本的概念、范畴无一不是从中国山水文学中获得灵感与启悟。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结构,分说部分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这三个角度既相互关联,同时又层层深入。
  B.材料二从魏晋文人以文会友的雅集出发,分析了山水诗萌发的社会原因以及魏晋雅集对后世山水诗兴发的重要影响。
  C.材料一中,欣赏者在山水审美中灌注情感,于山水中窥见气韵、生命和自我,这与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相似。
  D.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来看,诗人将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作为诗歌题材,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
  3.材料一中说诗人“山水审美”时能“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喜悦”的一句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二)]
  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泛》)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魏晋时期,文人雅集逐渐大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兰亭盛会,名士们各抒怀抱,留下数篇佳作,王羲之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请依据材料二的若干观点谈谈如何欣赏《兰亭集序》的美学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勋章(节选)[注]
  [法]亨利•巴比塞
  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
  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
  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犹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