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630字。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两部分都答在答题卷上。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在美国东部,似乎已成为湘菜的代名词。左宗棠鸡是用中式炒锅做的一道菜,大块的鸡肉挂上面浆,油炸后裹上加了干辣椒的糖醋酱汁。
左宗棠是晚清一位大将军,出生在湖南,据说他很喜欢吃这道菜。中餐中很多菜肴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某个据说很爱吃那道菜的名人。比如川菜里的宫保鸡丁,就是以丁宝桢命名的。湘菜中的“祖庵鱼翅”,来源于谭延闿(字祖庵)。更近的还有“毛家红烧肉”,这是毛主席最喜欢的。
左宗棠鸡完全符合这一传统,人们却普遍认为,它来自美国华裔的杜撰发明。关于其确切起源的说法大相径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道菜原在湖南本地却寂寂无名。权威的湘菜食谱,包括官方的《湖南菜谱》、湘菜大厨石荫祥的《湘菜集锦》,根本没提到左宗棠鸡或与之相似的菜。
关于左宗棠鸡是一道传统湘菜、左将军很爱吃的断言,经不起任何推敲。如果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证据能将二者联系起来,那这道菜似乎不太可能湮灭无闻。对比一下川菜宫保鸡丁,成都的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张口就提这道菜的。
左宗棠鸡并非传统菜肴,最有力的证据在于本身的特性——大部分左宗棠鸡的菜谱里都要用到大量的糖。湖南名厨许菊云,在VCD中对外展示这道菜时,往酱汁中加了满满两勺糖,成菜有明显的酸甜味。然而在湘菜的烹饪传统中,糖通常并不出现在调味料区,也很少加到咸味菜中。尽管有些湘菜谱中有糖醋里脊、加冰糖的汤羹,但它们很少会真正出现在当地餐馆和家常饭桌上。
台北的“彭园”湘菜馆,那里才指向左宗棠鸡真正的起源。菜馆的创办人彭长贵,记得第一次做这道菜是在1950年代的某个时候。“在那之前,左宗棠鸡在湘菜中是不存在的,”他说,“油炸不是传统的湘菜做法,我用的鸡块比一般的要大很多。最初这道菜是典型的湖南风味酸、辣、咸。”
彭长贵的专业出身在湘菜界可谓出类拔萃。他出生在长沙,少年时被曹敬臣纳为学徒,视为己出,这位曹师傅正是谭延闿的家厨,而谭延闿是一位学者型高官,烹饪界都将他视作“现代湖南高级餐饮之父”。
享有盛誉的彭长贵,1970年代从台湾去了纽约,开了“彭园”。面对新环境,彭长贵改良老菜肴。“最初的左宗棠鸡是湖南口味,没有加糖,”他说,“但我要给那些外国人做菜,就把菜谱改了。”他在纽约的创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纽约时报》曾提到湘菜“赢得了许多美国拥趸,纽约最受尊敬的湘菜厨师之一就是彭长贵”。改革开放后,彭长贵回到长沙,1990年在长沙又开了一家“彭园”。餐馆菜单上就有左宗棠鸡这道菜。彭园在长沙营业两年后就歇业了,所有的菜都甜了点儿。很显然,左宗棠鸡是从1990年代早期才逐渐在湖南本土为人所知。
然而,它正在被纳入对当地餐饮传统的叙述中。权威的《湘菜》一书已经用了一页篇幅来介绍左宗棠鸡,专家刘国初在本世纪初出版的《湘菜盛宴》中说,“左宗棠很爱吃这道菜,于是它广为流传,成了一道传统湘菜。”左宗棠鸡正被湖南餐饮界视为湘菜家族的一员,而且随着不同地方菜系的杂糅融合、湘菜越来越国际化,不难设想,总有那么一天,左宗棠鸡不会再是湘菜菜单上的“不和谐音”。
左宗棠鸡到底算不算一道“正宗”湘菜?它必须被视为湘菜历史的一部分。说到底,左宗棠鸡所蕴含的故事,有中国厨界古老的学徒制度,有湖南人的乡愁,有华侨华人在新环境的奋斗立足,也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
此外,就算想要寻求一种纯粹而本质的湘菜传统,也会遭到一个不可避免的妨碍,那就是当地菜肴的主要标志就是辣椒——一个在不算久远的过去才来到湖南的原产墨西哥舶来品。如果湖南家家户户所做的所谓“正宗”湘菜都沾染了墨西哥的风味,我们还怎么去划定一条严格的界线呢?
(摘编自扶霞、邓洛普《寻味东西》)
材料二:
辣椒原产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入中国,长期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直到康熙年间才开始逐渐进入饮食圈。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思州府志》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是辣椒最早用于食用的记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左宗棠鸡的得名经不起推敲,证明了中餐中名人与菜肴的联系多出于杜撰。
B. 材料一认为湘菜界已经把左宗棠鸡纳入湘菜家族,那么它就不会再被人视作“不和谐音”。
C. 材料一提到作为湘菜重要标志的辣椒很晚才传入我国,说明很难找到纯粹而本质的湘菜传统。
D. 材料二质疑“重辣区移民把食辣之风带入城市”的说法,理由是辣味在移民中并不一定盛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糖醋里脊、加冰糖汤羹的例子,讨论了湘菜中用糖的例外情况,让论证更严谨。
B. 材料一引用《纽约时报》的话,是为了证明彭长贵在美创业展示出了极大的创新精神。
C. 材料一指出左宗棠鸡并非传统湘菜,但又被纳入“正宗”湘菜,体现了发展的眼光。
D. 材料二从功用、地域、阶层等方面多角度切入,介绍了辣椒在中国传播和被广泛接受的历史。
3.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左宗棠鸡:美国中餐馆的“看家菜”
B. 左宗棠鸡的历史流变
C. 舌尖上的误会
D. 湖南名将如何征服美国人的胃?
4. 左宗棠鸡并非一道传统湘菜,如今被湘菜界吸纳,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左宗棠鸡和辣椒,通过改造和传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左宗棠鸡和辣椒为切口,揭示了饮食文化的生命力密码。左宗棠鸡从彭长贵的创新改良,到被湘菜吸纳,印证了“传统并非静止”;辣椒从美洲舶来品,到成为湘菜标志,诠释了“接纳成就流行”。二者均证明:饮食的成功,在于适应需求的灵活,在于承载文化的温度,更在于打破疆界的包容。这也启示我们,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固守,而是在创新与接纳中生生不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证明了中餐中名人与菜肴的联系多出于杜撰”错误。由原文“中餐中很多菜肴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某个据说很爱吃那道菜的名人。比如川菜里的宫保鸡丁,就是以丁宝桢命名的”可知,并非“多出于杜撰”,宫保鸡丁等就是真实关联。
B.“已经”错误。由原文“不难设想,总有那么一天,左宗棠鸡不会再是湘菜菜单上的‘不和谐音’”可知,左宗棠鸡“正被纳入湘菜家族”,未来“不再是不和谐音”是推测,而非既定事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乐餐
[意大利]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在临近十二月十五日的时候,①只要听到人们开始谈论圣诞节、元旦、主显节,我就心惊肉跳的,就像在听别人谈论我无力还清的债务。对我这样一个穷光蛋来说,一个节日挨着另一个节日,就不再是节日,而是一种灾难了。在那三个节日里,食品商就像拦路抢劫的强盗似的趁火打劫。一到节日,人们带着鼓鼓的钱包走进食品店,出来后就囊空如洗。
也许在过去,人们过节,虽然简单,但很纯真;但现在,最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