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7张,教案约251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子衿》
  教学目标
  1. 诵读,感受诗经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
  2. 品析,借助字词探究、想象画面等方式品读诗人内心情感。
  3. 思辨,探索诗歌热烈、含蓄之美。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借助字词探究、想象画面等方式品读诗人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探索诗歌热烈、含蓄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项目发布:校文学社进行“西周恋歌”微电影设计活动。邀请我们进行《子衿》的微电影设计。
  二、青•恋歌之韵
  1.请同学们借助诗歌的注释,标注读音,自由朗读诗歌。
  2.谈谈《子衿》这首诗的音乐之美。
  预设:连续运用叠词,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都使诗句富有音乐美。
  3.思考:诗歌共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
  预设:不能。从具体的“心”到抽象的“思”是递进关系,思念心上的人不仅牵动肉体,更牵动灵魂。“子宁不嗣音?”和“子宁不来?”从传递讯息到找寻,也是递进关系。前两段与第三段形成了倒叙,把女子在城楼上具体的心理活动放在前面,读来韵味绵长。
  4.拍摄设计①:为男子的衣襟和绶带着色。
  如果相思是有颜色的,那就是青色。青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⑴溯源文字,探究基本义:
  结合下面材料说说“青”的基本色调为什么是绿色。
  “青”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为声符,表示“青”的词义来源,下面是“丹”字,为义符,表示颜色。
  《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⑵联系旧知,探究关联义:
  预设①:“青”的基本色调是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柳宗元《小石潭记》“青树翠蔓”,杜甫《望岳》“齐鲁青未了”。
  预设②:古人用植物汁为衣物着色,保持却难。后来人们发现蓝草与石灰水可以生成更深的青色物质,就把这种物质称为“靛”(定青,把青色定下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来源于此。“靛”属于蓝色,因此“青”与蓝色建立了联系。苏轼《水调歌头》就有佐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