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79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分值:150 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具有跨越性的文化现象,哪些现象和事件值得关注和研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文化交集、与异国文化发生了“事实联系”的戏剧,比如在新疆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其二,指向戏剧经典。中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中被激发、被折射,产生另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比如,民族戏剧经典在进入世界戏剧体系时,其中的民族特点如何在他者文化中赢得共鸣,产生新的阐释空间,从而将民族戏剧传播给外国受众,仍然亟待跨文化研究者揭示其中的关键性环节和国际传播效果。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跨文化戏剧的实践与研究传入中国,与国内原有的“比较戏剧”研究交汇融合,二者之间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
  相较于比较戏剧研究,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外延较窄,主要关注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戏剧实践,特别是那些类似于西方先锋实验戏剧的文化杂糅特征较为明显的戏剧作品。大体有以下两类:一类是西方人创作的东方题材或具有东方元素的戏剧研究,如对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蝴蝶君》剧本及演出的探讨。这类研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陌生且无关紧要,对于欧美学界的研究来说也只是量的增加;另一类则是“西方经典戏曲改编研究”,如用京剧和昆剧演出莎士比亚经典、用河北梆子演出古希腊悲剧、用越剧演绎易卜生戏剧等。这类形式为中国所特有,且根本思路方法又与欧美跨文化的先锋实验戏剧相通,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的跨文化戏剧研究当中,最易引发欧美学术同行兴趣与共鸣的一类。有批评者认为,它们虽然被命名为京剧、昆剧、越剧等,但大部分剧目的剧本结构、舞台调度等框架性要素,其实更像是用唱腔和程式来演绎的西方戏剧,或者说是西方先锋戏剧的东方版本。
  事实上,与“西戏中演”这类文化杂糅感强烈的显性跨文化戏剧相比,中国戏曲里还有一些戏剧形式的跨文化属性相对隐而不彰。它们往往以“古典”或“传统”名世,但实则又是跨文化的产物。多元文化因子在它们身上的结合如盐入水,文化融合的完成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获得过来自异域的喝彩,同时又是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主流。例如,梅兰芳代表的主流京剧。京剧是成熟于晚清的近代剧种,表演、布景、服装等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现代性和跨文化特征。尤其是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与日本和欧美现代戏剧之间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影响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跨文化戏剧的案例。再如,成熟于民国时期上海的主流越剧,以《红楼梦》《梁祝》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为代表。作为现代戏曲,越剧在题材类型、剧本结构、角色制度、表演方式、编演关系、音乐唱腔、舞台形制、衣箱化妆、观众构成等方面,均已不同于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这不仅是跨文化的产物,而且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处理也更完善,已然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超越了所谓“话剧加唱”的生硬杂糅阶段。
  京剧、越剧等近代主流戏曲,通常很少将异质因素直接捏合,而是在受到某种异质文化的启发后,再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去找寻与之相通但却被忽视了的类似传统,接着在异质文化的辅助下,将外来理念与自身的一贯特征相互融合,既完成了自身的更新换代,又不会出现突兀排异。比如,越剧编导们在剧本上先是照搬了西方戏剧的分幕制,后在演出中发现这样不便于发挥戏曲时空自由的叙事和表演特长,为了既保留时空自由又利用好分幕制方便换景的长处,遂从晚近昆剧演出里经过删节的戏本中汲取灵感,逐渐摸索出一种结合了分场制和分幕制优长的现代戏曲分场制。再如,越剧编导们想学习西方戏剧自然主义的服装样式,先是按照写实思路直接照搬古人生活里的服装,后发现去掉水袖等会导致许多身段再无用武之地,便又改为从古画中汲取营养,逐渐发明出一种既有历史感又兼具程式化的新的戏衣体系。
  在近代中国的跨文化语境中,顶着外来的文化压力,不少戏曲艺人和编导发挥了巨大的能动性,既没有固守不变,也没有食洋不化,而是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创造。与西方先锋戏剧文化杂糅并不十分和谐的显性跨文化特征相比,这些近代剧种的文化融合更为深层,也更能体现交织互现的文化融合的可能,从而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圈可点的中国路径。如果我们能对其融合过程给予细致剖析,并适当加以理论化,相信定能对源自西方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构成一种有益的补充与纠偏,进而形成一种既有学术意义又不乏实践价值的中国路径。
  (摘编自何恬《探寻“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中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跨文化研究者需要研究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阐释、更体现跨文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
  B.跨文化戏剧研究主要关注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戏剧实践,相较于比较戏剧研究,其外延要更窄一些。
  C.西方经典戏剧改编研究是中国特有的跨文化研究,因而欧美学术同行更易对此产生兴趣和共鸣。
  D.除文化杂糅感强的显性跨文化戏剧外,中国戏曲中有一些中外文化融合度更高的隐性跨文化戏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地证明了中国隐性跨文化戏剧中多元文化因子融合完成度高。
  B.材料二第三、四两段举了多个实例,从多个角度论述近代跨文化戏剧对多元文化要素的完善处理。
  C.《雷雨》探讨了家庭、社会和人性等普遍问题,引起他国民众的共鸣,值得跨文化研究者关注和研究。
  D.跨文化研究者通过对中外文化融合过程的细致剖析及理论化,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术意义的中国路径。
  3.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中外剧种的深层融合的一项是(   )(3分)
  A.星•杂剧《伪装者》融合了越剧、沪剧、京剧、黄梅戏等十大剧种,展现了中华戏曲的多样性。
  B.昆曲《牡丹亭》通过与国际剧院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C.赣剧《李迩王》通过赣剧的艺术形式,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与中国传统戏曲自然融合,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
  D.《中国有戏》这部大型戏曲文化纪实纪录片,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中国戏剧文化,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4.中国近代主流戏曲在跨文化融合过程中体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戏剧经典的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戏剧的本土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借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