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710字。
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株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宣传形式和载体,要冲破博人眼球的新媒体产品的重重围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实现亮眼、动心、吸引受众、撼动人心的目的,就需要记者用专业能力捕捉挖掘有故事的典型人物,并把握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典型人物的形象传递给受众。
报道典型人物,既要把握人人皆有的共通情感,又要展示其“不凡人性”的光辉之处。建国以来,人物通讯不乏精品力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等。但是,更多的作品常常为了塑造而塑造,缺少了典型人物作为鲜活生命的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描写了袁隆平边教学边深入早稻试验田的场景,表现了他敏于发现、重于实践的科学素养。
B. 材料一记叙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的过程,体现了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及发现。
C. 材料二重点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要使典型人物葆有其魅力需要采取的采写策略。
D. 材料二指出了典型人物通讯是主流媒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主流价值观的一种重要载体。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融合背景下,作品都是为了塑造而塑造,没有体现典型人物生动和立体的一面,也忽略了其做出不平凡事的心理动因。
B. 只要记者带着好奇心和新闻敏感性,不错过好的新闻素材,典型人物通讯就能实现亮眼、动心、吸引受众、撼动人心的目的。
C. 记者采访时要注重深度和细节,分清主次,把握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向,力求把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和最具新闻价值的闪光点呈现出来。
D. 为了最大程度上给典型人物“去脸谱化”,使其成为“他自己”,需要避免说教,善用细节,会用动词,并借助白描的写作手法。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典型人物通讯的采写策略”的一项是( )
A. 《第一书记在冲刺》以“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持做同一件事”突出第一书记的敬业精神,塑造其“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B. 记者在《老郭脱贫记》中以“致贫—帮扶—致富—脱贫”谋篇布局,讲述了老郭“家因病致贫,后接受政府帮扶就业慢慢脱贫的经历。
C. 《甘肃教师“化繁为简”反哺教学:让学生的眼睛“发亮”》选取了鲜有的情况进行采写——教师张立中提出把难题简单化的公式,从而让学生减少了运算程序。
D. 《蒸馍小伙转型记》以亮眼的标题讲述了年仅23岁的蒸馍小伙米红军在缺少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凭借脱贫攻坚的东风,通过规模化养兔、养牛脱贫致富的故事。
4. 材料二指出了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可参考的一些采写策略,请结合材料二梳理概括。
5. 材料二提到在具体的人物通讯采写实践中形成的两点思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中的坚持和敏锐,突显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踏实与敬业精神。材料二则探讨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在采写典型人物通讯时需要采取的策略,强调了细节描写、矛盾冲突及去“脸谱化”的重要性。两材料共同强调了在新闻报道中深挖典型人物的事迹和形象,以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记叙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过程”错,节选材料并未提及“培育杂交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品都是为了塑造而塑造”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更多的作品常常为了塑造而塑造”;
B.“只要……就能……”过于绝对,要实现以上目的,需要“记者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还记得部队开拔的那一天正下雪吗?他大声地嚷着:“好大的雪呀!”①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
一个带着硝烟烈火的黎明,巷战中激烈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解放军终于把我们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当我们从阴暗的地窖里爬出来的时候,迎来的是一个真正的黎明。
就在这天中午,解放军来我们院里借房子。我们高高兴兴地把一间有土炕的房子让给了他们,从此便有一个班的战士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那屋子总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