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410字。

  2025北京房山高三(上)开学考
  语    文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这个道理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萧道成因杨柳而想起“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2】当年”,李白因杨柳而想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何以王昌龄《闺怨》中的主人公独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而言是一种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受到她的情感呢?因为诗人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霎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深中情理。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连接贯通。
  一般批评家常喜欢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划分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比如,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拿团扇自喻,可以说是主观的文学。但是她在作这首诗时就不能同时在怨的情感中过活,她须暂时跳开切身的情境,看看它像什么样子,才能发现它像团扇。这就是说,她在作《怨歌行》时须退处客观的地位,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看。在这一刹那中,她就已经由弃妇变而为歌咏弃妇的诗人了,就已经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辟出距离来了。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得以体现。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已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比如钱起《湘灵鼓瑟》收尾的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里的字句传出的意象都是物景,而这首诗的其他句子都是着重人事的。我们仔细玩味这首诗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天然地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缘于它们在感情上是谐和的。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好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好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大半的诗,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的句子往往无大差别。例如,《王风•黍离》三章诗,每章都只更换两三个字,在意义上并不十分必要。三章诗合在一块不过是说:“我一年四季心里都在忧愁。”诗人何必把它说一遍又说一遍呢?因为情感原是往复低回、缠绵不尽的。这三章诗在意义上确似重复,而在情感上则不重复。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这种意象必定是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
  注释:【1】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见自己年青时所种柳已有十围,抚柳而伤感,说出此言。
  【2】张绪:南朝人,风姿清雅。
  材料二
  发源于礼乐用诗的“以文会友”的传统在后世成为一种交往礼俗。在“以文会友”的诗歌交往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情感真挚动人的诗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亲人相互帮助,朋友情投意合,是士人孜孜以求的“群”的境界,它往往容易触发文士的诗思、诗情。概而言之,即“群”而可“兴”。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契相知可以促使审美体验产生,并激发创作动力。
  “群”而可“兴”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审美体验感发“必须人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杨柳的变化引起桓温对岁月流逝的悲慨,因此他会产生“人何以堪”之感。
  B.受到眼前杨柳风流可爱之姿的感发,萧道成联想到了当年风姿清雅的张绪。
  C.闺中少妇心中对夫婿的思念触动了她对杨柳色彩的感受,使她想起了夫婿。
  D.柳枝未青的样子牵动李白对离别之苦的体验,使他想象到春风的善解人意。
  2.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创作《归园田居》(其一)时,在客观的田园景象中融入了喜悦的感情。
  B.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发了遭贬的悲情,也融入了他对自身境遇的客观审视。
  C.柳永在《望海潮》中对“桂子”与“荷花”的描述,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D.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主观的愁情推向高潮。
  3.下列对材料二第二段所举“元白酬唱”这一例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明白居易和元稹是志同道合、才艺均敌但创作特点不相同的好朋友。
  B.论证主体的审美体验常常在应对才力相敌的交往对象的挑战中被激活。
  C.阐述元稹和白居易的创作特点不相同,元稹比白居易更喜欢创作新词。
  D.论证对友情、人际交往与群体和谐的重视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观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诗时如果替其他人表达情感,是做不到深中情理的。
  B.诗歌的意象是不散漫的,因此诗歌的句子能多次重复。
  C.温暖的亲情,有助于诗人创作出情感真挚动人的诗歌。
  D.诗人只有与自己的朋友交往互动,才能产生审美体验。
  5.“诗可以群”是孔子的观点。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群”的理解。(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7分。
  司马迁传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其事。发愤,且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