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79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美育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20年前蔡元培先生一度提倡过“以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还有一派人根本仇视美育。他们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艺术是逢迎人类情感的,多受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艺术,因为他把艺术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情感,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状态。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以造就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有一句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最后的目标指向,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诸人,因为柏拉图诸人误认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须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美育目标上,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当优化其信仰性特点。既然“网生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常常受到网络共同体的挤压或扭曲,导致人生信仰面临迷失的痛楚,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美育资源及手段常常破除已有的规范和信仰,那么,大学美育的目标就应当是优先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按照自蔡元培以来的有关大学美育的阐述,美育的目标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知、情、意三种心理活动恰好与事物的真、善、美三种价值对应,因此人类会求知、想好、爱美。
  B. 儒家认为美育与德育在达到最高境界后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无高下之别,因此他们高于柏拉图等人。
  C.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当优先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再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其树立高尚人格和个体信仰。
  D. 材料二中“空心人”的比喻,揭示了当代美育过分强调艺术技能训练而忽视文化根基所导致的异化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认为,流行教育中美育之所以被忽视,从根源上看是因为部分哲学家将情感与理性进行了简单的二元对立。
  B. 材料一提到了“草木之性”,《种树郭橐驼传》中也提到了“木之性”,两篇文章借草木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C.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较为丰富,既重视高尚纯洁人格的养成,也重视美育的信仰地位,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D. 结合两则材料来看,当代美育若完全照搬儒家“诗礼乐”体系而不做现代性转化,依旧无法有效解决信仰迷失的问题。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美育思想的一项是(   )
  A.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通过解剖学研究人体比例,追求科学真理。
  B. 某中学开设国画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C. 美术馆举办“数字艺术展”,运用VR技术再现《千里江山图》。
  D. 某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通过红色艺术作品感悟理想信念。
  4. 两则材料都谈及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它们各有何意图?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美育多维度探讨其价值意义。材料一借朱光潜观点,强调美育与德育辩证统一,批判理性与情感二元对立,倡导和谐发展;材料二立足当下,提出美育应承担信仰建构功能,注重传统资源现代转化。二者兼具哲学思考与现实回应,体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张力,凸显美育重要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人类会求知、想好、爱美”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可知,人类会求知、想好、爱美并非由于选项所说的原因,强加因果。
  C.“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当优先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永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旨在培育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兴趣的艺术教育,而是要让艺术教育服从于和服务于更高和更基本的个体信仰的养成”和第一段“大学美育的目标就应当是优先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可知,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不能优先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而是要优先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D.“揭示了当代美育过分强调艺术技能训练而忽视文化根基所导致的异化现象”错误。材料二中“空心人”的比喻,是指“只满足于从西方借鉴来现代美育观念和艺术手段”的,忽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人。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前情提要:改革开放初,父亲①发现沁多草原上畜牧超载后,立即筹建当地第一家商贸公司“沁多贸易”,想要通过收购藏族牧民过剩的牛羊来防止草场进一步退化。)
  父亲骑着日尕②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的这天,雪哗哗下着。雪朵大得出奇,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艳、斗奇。父亲走进一个帐房不到一小时,就被一男一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