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暑期自学效果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
  “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柬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
  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
  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
  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
  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家书书写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多数改为左起横写,用钢笔、白话文书写。在内容方面,这时期的家书除了保留传递家庭信息、表达亲情的功能外,往往谈及当时的政经形势,有的在谈及家庭事务时也充满激情,与新中国“凯歌行进”的大势相符。虽然当时生活还比较艰苦,但人们普遍有着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书信语言激情豪迈,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信和日记因其内容及输出对象的不同,其私密程度也不同。林语堂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日记的私密程度超过了书信。
  B. 因为具有私密性,书信和日记本来是不能公开发表的;但也有在名人离世后将其书信和日记公开发表的情况。
  C. 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D. 家书讲述的虽然是发生在每个家庭的故事,但却无法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因而具有记录时代、见证历史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根本,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性情。
  C. “琐”虽是书信和日记的特征,但并非只要“琐”就好,真正好的书信和日记所言虽“琐”,却能言之有物、语淡情真。
  D. 材料二中20世纪三个年代的家书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六七十年代的家书相比另外两个时代更能体现“私”“真”“琐”的特点。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时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私信,但标题中却称呼司马光的官称,且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
  D. 毕业生陈琪写给张桂梅的信中说:“其实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阐述“私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一观点的。
  5. 请结合材料,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这是志愿军烈士李征明写给上小学的妹妹的一封信,大意是:亲爱的小妹:你怎么不给我写信,我很希望你给我写信,报告你的学习情况,让我好高兴。你也可将你的最喜欢的事情告诉我,关于家里一切的情况也好告诉我。上次我寄30万去大哥处,要他给你买钢笔和文具盒,你高兴吧!也不知大哥是否能办?直得(到)现在他还未给我回信,还不知收到没有。你也不要伤心,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今后准备送你们去读女子中学,你愿意吧!你要和三姐团结好,不要闹意见。还要帮助其他同志学习,并要帮助妈妈做活,不要磨人。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我在朝鲜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敌,争取立功,使得全家光荣。现在我已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正在争取戴上勋章回去见毛主席。你说好吧!再谈。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书信日记展开。材料一紧扣“私”“真”“琐”三大特色,引名人言论与实例,阐释其独特价值。材料二以时间为线,展现不同年代家书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变迁,凸显其记录时代的功能。二者视角互补,共同揭示了这类文体的特质与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本来是不能公开发表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可知,书信和日记并非绝对不能公开发表,“是不拟公开发表”。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逛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泔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