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70字。

  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期初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上下相连的“深衣”服制。深衣的裁制在尺寸和样式上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具体来讲体现为: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袖口为圆形,如规,象征应规而行;方形的交领如矩,寓意遵礼法而不逾矩;背面的中缝延伸至脚踝,依旧笔直如墨线,象征着为政端方正直;下衣的底边如秤杆秤锤,显示出公平正义的处世智慧。
  (摘编自邹蕴《庄子的“宇宙身体”观及其美学意涵》)
  材料二:
  深衣是《礼记》记载的一种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从古至今都备受学人关注。古人对深衣形制的研究由来已久,现存“深衣”文献的记录最早可溯源至《礼记》。古代儒者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释的方式逐句解经,此方式有利于对经文内容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但难以突显诸家在深衣形制观点上的差异。从先秦至唐代与深衣形制相关的文献多集中在唐代《礼记正义》中。据《礼记正义》记载,汉唐经学家在解释“衽”时认为,衽在深衣裳幅之旁。宋至宋末元初,衽在裳(或衣裳)旁,属连之不殊裳前后。其中司马光、朱熹、金履祥所言之“衽”不包括衣之两旁,仅在裳处;而陈栎《深衣说》中的“衽”则指衣裳两旁,不仅限于裳,此处的衣裳两旁,是指深衣穿着状态下的两侧。元明时期,衽为上衣衣襟,具体指前襟相交时胸前之左右幅。清代,衽在裳旁,是下裳两侧斜裁交裂的部分。
  诸家对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别,还直接引发了深衣形制——即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差异。宋至宋末元初时,深衣之“衽”是深衣穿着两襟相掩后,在腋下之裳旁,属连之不殊裳之前后的部分,即衽是裳旁边之斜裁部分,裳右边的前后衽是分开的,左边前后衽是缝合在一起的。此深衣裁制用布十幅,衽不需单独记幅。上衣四幅,衣身用布二幅,衣袖用布二幅。下裳六幅,裁制用交解之法:每一幅交解为两片,一头广,一头狭,狭头之长是广头之半,狭头向上连属上衣。因此,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下裳六幅交解为十二片,上衣一片连接下裳三片。
  元明时期,深衣之“衽”指上衣左右斜裁之衣襟。此深衣裁制用布十一幅,上衣五幅,衣与袖各二幅,比宋至宋末元初时期的深衣多连属左右衣襟的“衽”一幅。下裳六幅,裁制亦用交解之法,由六幅交解为十二片。因此,深衣上衣衣身二幅中屈反折为四片,加“衽”用一幅斜裁为二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衣服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服制在裁制上有着较为细致的规定,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B.深衣作为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服饰,从古至今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古人对深衣形制的研究可追溯至《礼记》。
  C.古代诸儒解析深衣形制多采用文字考释的方式逐句解经,这是诸家在深衣形制观点上难以突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D.历代深衣形制衣裳布幅分布和下裳裁制方法的不同,与诸家对深衣之“衽”位置理解的差别存在直接关联。
  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衣布幅、袖口、交领、中缝、底边等细节的设计,承载了古人对于“衽”的理解。
  B.诸儒对“衽”的理解不仅反映了政治上的分歧,更展示了深衣形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过程。
  C.由于经文中对具体形制规范记载的欠缺,“衽”成为了历代儒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对象。
  D.马山楚墓成系统袍服实物的出土,打破了长久以来深衣释“衽”以书证书、字面猜索的局面。
  3.根据文本信息,下面这幅深衣图,最适合作为哪一时期的深衣形制示意图?(3分)
  A.宋朝以前 B.宋至元初 C.元明时期 D.清代
  4.关于“衽”位置与功能的解说,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通过上述材料,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方法、态度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虹关的墨香
  洪忠佩
  古樟旁的一栋平房,是詹汪平返村创业梦开始的地方。10多年前,他把饮食店变为墨坊,从点燃烟炱的那天开始,就成了虹关詹氏古法制墨的传人。
  黑是墨坊的主色调,烟房、墨房、墨台、墨模、刮墨刀,都是黑乎乎的。只有烟炱燃着的时候,才会发出微弱的光。狭小的空间,并没有影响詹汪平对徽墨制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