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30字。

  2026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由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含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在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想要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 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强烈的人生忧愁。
  D. 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 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B. 洪兴祖《楚辞补注》评:“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 朱熹《楚辞集注》评:“屈原托为此行,而终无所诣,周流上下,而卒反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之尽也。”
  D. 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 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 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5. 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的《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主要分析了屈原及其作品《离骚》中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材料从历史背景、屈原的心境以及《离骚》的内容入手,展现屈原心中的孤独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当。文章指出,屈原虽处于楚国尚未岌岌可危的时期,但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其预感到潜在的危机,形成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时,材料二剖析了《离骚》的结构与主题,着重表达出屈原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上下求索”最终无法“离骚”的无奈与决绝,为读者呈现了屈原复杂而悲壮的精神世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错,夸大程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