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660字。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物候,是指动物、植物、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我国的物候记录,起源很早。早在《左传》中,就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的记载,当时人们每逢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等重要日子,必须记下云物。物织学与名候学虽可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的观测早得多。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发明气压表等各类气象仪器以前,世人不知有所谓的“大气”,所以古代没有现代人所谓的“气候”。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期,是为了指挥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我国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重视农业活动的适时性。《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汇集这方面的知识编写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该书《审时》篇开头就说:“凡农之道,侯之为宝”,几乎全篇都是讨论如何种庄稼的,如违背了时令,所种五谷将不会丰收。《任地》篇规定:冬至后五十七日葛蒲生时,再开始耕田。其后二寸四节笐的物候知识被编入《礼记•月令》和《淮南子》等书。
  但是这种书本上的物候知识,主要还是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即生产斗争。华北一带农民有一种口传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都是物候。就是从人的冷暖感觉、江河的冰冻、柳树的发青、鸿雁的北飞,来定季节的节奏、寒暑的循环,而其目的是掌握农时,所以最后一句便是“耕牛遍地走”。从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网开,山九雁来”几句描述的物候看来,这一歌谣可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山东、河南的一些地区。《九九歌》是从冬至算起的,是以阳历为根据的,所以一定是人们先有二至、二分的知识才会有此歌谣,可见这歌谣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或以后产生的.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人口的增加,古代农业有了显著进步。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已䒯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患周书•时训解》就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三候为一气。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盛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頺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物候知识最初是人们从突跑中强来,后来经过总结,附属于国家历法、但物候有随地而异的特点,南北寒暑不同,同一物候出现的时节相差很远。
  在周、秦、两汉,国都在今西安、洛阳地区,南北东西相差不远,国家历法中记录的物候应用在首都附近尚可,但应用到长江以南或长城以北、就显得格格不入。
  到南北朝,南朝首都在建康,即今南京;北朝初都平城,就是今日的大同,黄河下游的物候已不适用于这两个地方。南朝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很短促,没有改变月令:北魏所颁布的七十二候,据《魏书》所载,已与《逸周书》不同。如《魏书》在立春之初加入“鸡始乳”一候,而把“东风解冻”“蛰虫始极”二候推迟五天,但平城的纬度在西安、洛阳以北4度多,海拔又高出800米左右,所以物候相差绝不止一候。
  到了唐朝,首都又在长安;北宋都汴梁,即今开封,此时首都又与秦、汉的旧地相近。所以,唐宋史书所戴七十二候,又和《选周书》所戴大致相同。兀、明、渚三朝虽都北京,纬度要比长安和开封、洛阳靠北5度之多,但这几代、史书所我七十二筐和一般时完书所载的物候,都是因袭古志,依样画葫芦。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惊蛰之日“桃始华”,春分之日“玄鸟至”等物候,事实上巳与北京的物候不相符合,却未加改正。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九九歌》中的物候乃是老农田野里实践得来,是生活斗争中获得的一些知识,虽然祖放些,生物学知识欠缺些,但物候和季节还能对得起来。到后来、编月令成为士大夫的一种职业,明清两代   由于士大夫以作八股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一般缺乏实际知识,真是䒾麦不辨。他们所写物候,都从故纸堆中得来,与事实不符就可以理解了。这是由于他们的书本知识脱离实践。
  南宋浙江金华地区的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曾:做物候实测工作,并记录在《庚子•辛丑日记》中。他在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公元1180——1181年)对金华(婺州)的物俣所作的实测记录,载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箜草等二十四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物饪、和泰笃初到,秋虫初鸣的时间。时人朱熹为吕祖谦《庚子•辛丑日记》作跋。说吕祖谦“病中固不以一日懈,至于气候之寒温,草木之荣悴,亦必记焉”。这些凭实际观测而得的物候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别的国家没有保存十五世纪以前的物候实测记录。虽然日本对樱花的记录始于磨,但是这种为了种植樱花而只对樱花因季节而产生的变化进行的记录,不是为了实测物候而做的记录,与吕祖谦的物候实测记录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从两汉到明朝,一千七八百年间,劳动人民积累的物候知识,经历代学者,如北魏贾思勰、明代徐光启和李时珍等终身辛劳地采访搜集,分析研究,得到发扬光大,传之于后代。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成书于周、秦时期的《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著作,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并依时令规定了耕种的时间。
  B.《九九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总结出的歌谣,记录了冬至之后的物候现象,对全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
  C.《魏书》记载的北魏颁布的七十二候,比《选周书》中的七十二候都推迟了五天,但竺可桢认为,这一改动的幅度仍然偏小。
  D.古人对物候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先有二至、二分的物候知识,再有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知识,后来又细分出七十二候。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分析《九九歌》所涉及的物候时,女中用了“所以”“一定”“应该”“或”等词语,体现出逻辑的周密性和用语的严谨性。
  B.原文在肯定明清时期物候研究的突出成就时,也对这一时期士大夫“生物学知识欠缺”等问题表达了批评态度。
  C.文中引用朱熹的跋语,说明吕祖谦晚年对物候的观察具有连续性,对物候的记录较为全面,突出了吕祖逖在物候学上的贡献。
  D.文中多处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如第一段比较了物候学与气候学,倒数第二段比较了中处实际观测记录物候的时间.
  3.下列诗句中,不涉及物候的一项是(3分) (    )
  A.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B.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C 杜鹃馨春至,哀哀叫其间。
  D.楚俗物候晚,孟多始有霜。
  4.中国古代对物候的记录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从本文来看,推动中国古代物候学发展的要素有哪些?确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赤杨岗
  李 准
  往年,每逢农历“小满”这一天,大杨树下总要有个“小满会”。今年因为抗日战事吃紧,大家害怕日本鬼子飞机|丢炸弹,所以赤杨岗的“小满会”刚开始时,人少多了。这次会上来了新四军的抗日宣传队。赤杨岗这一带经常唱大戏。什么梆子、曲子、越调、二夹弦,大家都看过,就是没有看过宣传队的戏。
  约莫有吃顿饭的工夫,宣传队已经在会上展开活动了,他们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