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810字。
第二单元 回忆往昔 单元主题阅读
单元主题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心怀景仰,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学习本单元的回忆性散文和传记,要了解文中人物的经历与品格,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精神境界。要把握文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等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还要注意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
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学样式,它在内容上或抒情言志,或议论感怀,或记述故事,取材范围十分广泛,
①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②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将各种书面的与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的,称“自传”。
回忆性散文、传记有如下特点:
1.内容真实
回忆性散文、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以及活动范围,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所谓真实,一是抓住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来记述;二是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三是善于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王宏甲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都是围绕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的。
2.事件典型
回忆性散文、传记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一般会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作者善于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表现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藤野先生》:作者选取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处理匿名信事件等典型事件。其中,添改讲义的细致(“从头到末用红笔添改,连文法错误都订正”),体现他对学生的负责与无偏见;纠正解剖图时的严谨(“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展现他对科学的较真;而面对匿名信中对“我”的歧视,他公开质疑“这样的事是不必问的”,凸显其正直与尊重。这些事件精准刻画了藤野先生热忱、公正的形象,也暗含作者对恩师的感念。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聚焦鲁迅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片段:如与家人笑谈时“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常常笑得咳嗽”,展现他亲和爽朗的一面;深夜伏案写作“笔在纸上沙沙响”,体现他的勤勉执着;包书时“包到整整齐齐”,显露出他处事的细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件,打破了鲁迅“严肃刻板”的标签,让他成为真实可感的“普通人”,鲜活呈现其性格多面性。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文中核心选取南仁东主导“天眼”建设的典型历程:踏遍贵州百余个窝凼选址、带病在工地指挥施工、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等。这些事件是他一生的缩影,既凸显他为中国天文事业“22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中国重大科技工程从构想到落成的艰辛,成为他“燃尽自己,照亮星空”的最好注脚。
◇《美丽的颜色》:作者聚焦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取镭的典型过程: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的简陋环境中,日复一日搅拌沥青矿渣,面对“四年艰辛”仍保持对科学的执着。这一事件浓缩了他们的科研生涯,既展现科学探索的艰苦,更凸显其“在困顿中坚守,于平凡中闪耀”的精神,让“美丽的颜色”不仅指镭的荧光,更成为他们人格的象征。
3.注重细节描写
一、基础拓展题
(一)(24-25八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凌冬不改清坚节
——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一九五七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撤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③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地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⑤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初夏吧,我与徐志民、陈四益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宿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⑥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⑦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这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