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070字。

  第六单元 情操志趣 单元主题阅读
  单元主题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这些品格与志趣又当如何砥砺与坚守?本单元的古诗文,或以睿智雄辩纵论人生的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都可以在立身处世、涵养德行方面给我们以教益。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任务一: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内容概括:以战争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攻城一方若有地利却无法取胜,守城一方若有地利却弃城而逃,核心原因在于“人和”;进一步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明君主施行仁政(得道)则支持的人多,反之则少。
  作者观点:强调“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而“得道”(施行仁政)是获得“人和”的根本,主张君主应推行仁政以巩固统治。
  2.《富贵不能淫》(《孟子》)
  内容概括:通过孟子与景春的对话展开,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反驳,提出大丈夫需坚守“仁”“礼”“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观点:定义“大丈夫”的标准——坚守仁义礼;无论得志与否,都要遵循正道;不因外物(富贵、贫贱、威武)改变自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内容概括: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古代贤士,均从贫贱、困苦的环境中崛起;再从个人层面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国家
  一、基础拓展题
  (一)(24-25八年级上??四川泸州??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B.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D.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与天下同利       利:锐利      D.不绝粮道   绝:断绝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甲】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且大量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C.【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甲】文更侧重于强调“得道”对战争的重要性,所以得道之君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打好每一场战争。
  D.【乙】文中介绍了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下分享利益和善用人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