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660字。

  湘豫名校联考2025年9月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读懂中国,人们最先想要弄清楚的是中国到底想要什么。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西方人常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却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来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不是因为“昨天之后注定会有个今天”,而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18S8年,康有为慨叹;中国看来是要亡了,既救之不得,又不忍坐视不顾,怎么办呢?我真想乘船去海外居住发展,比如.去“经营殖民地巴西,以为新中国”。康有为的学生,著名政论家梁启超在 1902年发农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里面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 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小康日子。作者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在今天做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
  他们为什么会在100年前“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这些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问:这些诉求,或许就是中国“想要什么”的愿望,但还不是很具体。
  答:如果没有具体步骤,再宏大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我们还可以从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中,体会中国人具体想要什么。想必你会发现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
  问:倒也是的。我在好几个城市里都碰到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我在上海顺着西藏中路走着,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当时感到很好奇,也很困惑,上海的街道为什么叫“北京路”。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中山路”要表达的是对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创建共和国的纪念。“解放路”要表达的是1949倍乘的距离,让中国人民从帝国列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建设路”则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人民路”表达的是,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
  问: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西方国家似乎并不习惯这样来阅读。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
  西方近代的历史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是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这就奠定了近代西方“想要什么”的心态:我想要的,能够得到;按我的模样塑造世界,可以做到。中国比欧洲晚了几百年才走进近代历史,也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
  一件事叫“花瓶的碎落”。尽管19世纪前期中国创造的财富仍然占到整个世界的20%以上,但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轻轻的一击。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远道而来的西方“客人”,毫不客气地对中国实行野心勃勃的征服和掠夺。再一件事叫“悲情地追赶”。过去中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帝国的衰落,突然把它推向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洼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追赶世界发展潮流。
  “花瓶的碎落”,让中国人经历了各种苦难,从而明白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悲情地追赶”,让中国人竭力奋起,从而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摘编自陈晋[注]《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2021年版)
  【注】陈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理论、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人物研究,以及党史文献和理论电视片撰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在谈论今天的发展时,更倾向于从近代的历史遭遇中寻找参照,这与西方人只关注当下和未来不同。
  B.陆士谔在小说中预言的上海地铁、黄浦江铁桥等,在100年后全部实现,证明其“新中国”构想的科学性。
  C.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近代史的开端,塑造了西方的扩张心态,打破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D.文中“花瓶的碎落”指封建社会在外力冲击下崩溃,“悲情地追赶”指中国落后挨打后对世界潮流的追赶。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街道名称为抓手阐释抽象观点,体现了从微观现象解读宏观历史的写作逻辑。
  B.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设问引导论述方向,使观点呈现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
  C.在回答提问时,答者用“回到历史常识”的表述,暗含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D.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来突出强调引用的内容,如“新中国”“客人”等,增强了论述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6个字。(3分)
  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是城市路名中存在感极高的道路,它们或繁华喧嚣,或古朴宁静,如同城市的血脉,流淌着  ①  与现代的活力。“中山路”,是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  ② 设立的。“解放路”更不用说了。解放军在1949年左右的入城路,往往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条城市街道,因此“解放路”和  ③  的重合率很高。“人民路”的出现,则往往标志着一种摒弃旧俗与旧时代、迎接新生活的态度。
  4.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体现了中国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请再举出一个重名率高的街道名称,简要分析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4分)
  5.与本文类似,费孝通《乡土中国》也在解读中国。二者在“读懂中国”的路径上有何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潇洒行军(节选)徐贵祥
  箭在弦上。加农炮营高强度的训练全面铺开了。
  青岩村与营区仅半里之隔。兵营里不同寻常的吼声引起了山区老百姓敏感的骚动。挨得近,军民已是老熟人了,却又闹不清老邻居领受了啥新任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