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000字。

  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下期期中调研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城的春日,总在缱绻云雾中苏醒。当嘉陵江潺潺的流水伴着晓雾,萦绕着朝天门的石阶,十八梯的老茶客已端着盖碗,在江风里细数穿梭的渡轮。货郎挑着竹篾背篓,沿青石板路吆喝“糍粑——”,尾音拖得老长,惊醒了吊脚楼檐角沉睡的铜铃,一时间,小巷里满是人间的             。
  洪崖洞的黄昏最是旖旎。千厮门大桥的钢索渐次点亮,宛如竖琴悬于暮色;晚归的轻轨列车从楼宇间逶迤而过,恍若游龙驮着星辰。火锅店蒸腾的牛油香气与江面氤氲的雾霭周旋,挑夫们踩着“棒棒”特有的节奏,在九宫格沸腾的咕嘟声中拾级而上,处处透着山城特有的人情世故。
  磁器口的夜晚最堪玩味。jiǎo洁的月光偶尔透过云层洒下,巷道转角处,竹编灯笼在风中摇曳,忽明忽暗的光晕里,依稀可见老艺人正在裱糊纸鸢,桐油未干的翼翅上,墨迹淋漓,上面写着巴渝童谣。在这远离枯zào都市的古镇,花香鸟语虽已             于深夜,却别有一番清幽韵味。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潺潺(     )      雾霭(     )      jiǎo(     )洁      枯zào(     )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喧哗    杳无音信 B. 喧嚷    销声匿迹
  C. 喧嚷    杳无音信 D. 喧哗    销声匿迹
  3. 请你细读文段中划线句子,仿照该句,描绘出更多傍晚时分的重庆城市景观。注意句式和修辞,表意完整,符合逻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雾霭(wù ǎi):雾气。
  皎洁(jiǎo jié):(月光)明亮洁白。
  枯燥(kū zào):意思是单调,缺乏趣味与活力。
  【2题详解】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文本的层面来说,往往离不开富有表达力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精巧大气的结构。__________。
  ①它无处不在,渗透在一部作品的全部肌体之中。
  ②唯有借助这种“细节细胞”,环境才能典型,人物才能生动,故事才能可信。
  ③如果说这些因素构成了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文学作品,那么将这些因素黏合在一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细节。
  ④正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所言:“细节是有生命的细胞。”
  ⑤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文学如长篇小说、戏剧中,细节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A. ⑤②④①③ B. ⑤④③①②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⑤①④②
  5. 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平民的通称。
  B.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 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D.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2)《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提到:“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请结合《〈诗经〉第四》中关于“赋比兴”的论述,分析《蒹葭》一诗中“白露为霜”“道阻且长”等句如何体现诗歌从口头歌谣向文人创作的过渡特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