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40字。

  《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是学生学习散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的优秀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前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学生也有一定的兴趣和感受。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情感等方面,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 )
  2.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春景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
  3.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春景之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语言运用  审美创造)
  4.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 )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精彩句子并加以欣赏。
  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章中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或音乐。
  2. 提问学生:“春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引出课题《春》,介绍作者朱自清以及写作背景。 1. 观看视频或音乐,感受春天的气息。
  2. 积极分享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初读课文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如 “朗润”“酝酿”“卖弄” 等。
  2. 要求学生记住“花枝招展”该词含义。
  3. 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4.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认真听讲,学习重点字词。
  2.在课本上写下笔记。
  3.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4. 再次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字词障碍,确保顺利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