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80字。
河南省青桐鸣2025-2026学年高三9 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这首先是自觉地凸显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主体意识,巩固中国史学主体性。当我们回溯中国史学主体性的漫长发展历程时,就如何理解“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如何“巩固主体性”可得出如下规律性的结论。
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历史学的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统领历史研究,才能充分实现历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
中国史学主体性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各阶段虽有不同的内容,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指导思想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自觉回答时代之问,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相伴同行,即使在封建社会也表现出丰富的“人民性”内容。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史学主体性从不回避时代的挑战,正是在持续回应时代关切中,不断获取新的生机和活力,持续地获得新的动因。
20世纪初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先后发生,在中华民族空前的伟大觉醒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注入中国史学主体性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在我国历史研究中占据指导地位,成为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形态的构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主体意识产生了恒久的影响。
捍卫史学主体性与巩固史学主体性,要求我们自觉抵制侵蚀中国史学主体性的“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二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国史发展是遵循着世界史发展之一般法则,但同时,也切不可抹杀中国史自己的特殊性。人类历史矛盾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造就了中国这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比较,数千年来,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重要元素,进行了精辟概括,“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既是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中国史学成长的沃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史学中那些富有生命力的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相贯通。这为当代中国史学发展敞开了广阔的空间,使中国史学不断获得推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势能。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史学”存在误读误解,这割裂了它与当代中国史学的内在联系,人们常误认为它是“停滞”的、没有生命的“远逝”之物,甚至是落后守旧的象征。这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史学再认识,并进行全面的发掘。
三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早在司马迁撰《史记》时,他不仅第一次记载了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而且还写了《大宛列传》,记述中亚各国的历史,留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从而赋予《史记》以世界史的内容,至今仍受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史家的赞赏。当代中国史家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成果。例如,在中国史学界,G.巴勒克拉夫、L. S.斯塔夫里阿诺斯、W. H.麦克尼尔、杰里•本特利等欧美全球史名家的代表作,无一例外都有中文本面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全球史研究室或研究中心,培养全球史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各种形式的全球史研究的新成果每年都层出不穷。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与中国意识、中国立场并不矛盾。在中外史学交流互鉴中,增强史家主体意识,以坚定文化自信,确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与实现当代中国历史学家价值目标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应是一致的。
(摘编自于沛《史学主体性和史家的主体意识————基于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充分实现历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就必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B.中国史学主体性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虽有不同的内容,但都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表现出丰富的“人民性”。
C.中国史发展既要遵循世界史发展之一般法则,也要发扬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根脉所决定的。
D.对中国传统史学再认识、进行全面发掘,就能激活中国传统史学中富有生命力的因子,拓展中国史的发展空间。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在结构上提纲挈领、引出下文,其中“首先是自觉地”“规律性的”等措辞,显现出行文的严谨与缜密。
B.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名言,旨在论证“史学主体性需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时代之问”的观点,强化理论根基。
C.文中在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时,连用三个“最”字,从历史记载、历史遗存等三方面论证了中国史学的系统性。
D.末段列举司马迁编撰《史记》等事例,将理论阐释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说明中国史学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难、文明蒙尘。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目标下诞生的。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纂《海国图志》,都是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图新自强。这说明,中国世界史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时代风雨同行,是为了自觉回答 ① 。但有人却公开鼓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追踪西方史学”,以实现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所谓“国际化”。这种谬说虽然冠冕堂皇,但究其实质,是 ② ,只会消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 ③ ,把中国世界史研究变成西方史学的附庸,最终摧毁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4.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魂脉”与“根脉”对增强论证效果的作用。(4分)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经以大宅子为喻体,谈到了不同人对于大宅子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请简要分析本文画线句子观点与鲁迅的观点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徐老仆义愤成家
冯梦龙
再说阿寄离了家中,一路思想:“做甚生理便好?”忽地转着道:“闻得贩漆这项道路,颇有利息,何不去试他一试?”一直来至庆云山中。那贩漆的客人,却也甚多,都是挨次儿打发。阿寄想道:“若慢慢的挨去,可不耽搁了日子。”心生一计,捉个空扯主人家到一村店中,买三杯请他,说道:“望主人家看乡里分上,怎地设法先打发我去。”那主人家正是个贪杯的,当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