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570字。

  2026届高三上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翻开世界文化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砖、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公元前14世纪时,天文学已很发达。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夏、商、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在中国文明的摇篮时期,天文学知识已普及到农民、士卒、妇女、儿童,顾炎武这样说是有典有据的。“龙尾伏辰”见《国语•晋语》,“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源于《诗经》的“七月”“绸缪”和“渐渐之石”三篇。
  《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认为是儒家的五部重要经典,合称“五经”,为中国古代每个知识分子的必读书。而在这些书中,就有很多天文学内容。《书》原名《尚书》,或称《书经》,它的第一篇“尧典”关于天文的内容占了总篇幅的五分之二,竺可桢的《论以岁差定人尚书•尧典》四仲中星的年代》是近人研究它的著名之作。
  《尚书•尧典》云:“乃命义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就是说,要求于天文学家的是观察日月星辰,告诉人们历法和时间。“天文”一词,首见于《易经》。《易•贲卦•象辞》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也说:“天垂象,见吉凶”“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就是说,天象的变异,象征着人事的更迭祸福,天人之间有一种感应关系,天象观察可以预卜人间吉凶福祸,从而为统治者提出趋存避凶的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正是沿着这两部经书中所规定的路线前进的,所以中国古代便将天文学称为历象之学。
  中国古代主管历象之学的官吏叫太史或太史令。起初,太史的职责很多,可以说“是一个混合宗教祭祀、卜筮、天文观测与资料纪录的综合体,设立天文机构的目的是透过对过去的事件与自然征兆的了解,以达到对未来的掌握。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带迷信色彩的职能逐渐消失,有些职能逐渐分开,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官员去负责。编纂中国第一部正统历史书的司马迁,其出身于天文世家。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史记》中写出“历书”和“天官书”,总结出当时和以前的天文学成就,并为后世所师法,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中,将天文、历法设专章叙述的凡十七史,占三分之二以上。就是不设专章的史书中,在本纪等篇章中也还有不少的天文记事。这一优良传统使我国天文学记载连绵不断,保存了丰富的天象纪录,为当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摘编自席泽宗《在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和第二届全国天文哲学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
  天文学影响文学,在于其内容成为文学形式和意象,理论成为文学思想源泉;文学影响天文学,在于天文学常采用文学形式说明自身。
  天文学与日月星辰这些直观的天象联系甚密,而这些天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竺可桢据岁差推算《尚书•尧典》“四仲中星”年代,这是近人对《诗经》开篇的著名研究。
  B. 随着时代推移,太史令的职能逐渐分化,迷信色彩消失,天文观测最终脱离祭祀与卜筮。
  C. 随着时代变迁,先民曾掌握的天文学知识逐渐淡出常识范畴,造成今人对相关描写的理解障碍。
  D. 《诗经》中的“定之方中”表明古人通过观测定星位置决定营造宫室的时间,体现了先民的迷信。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经典文献与史书记载为证,材料二以《诗经》意象为例,二者均涉及天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B. “天垂象,见吉凶”体现了古人将天象变异视为天人感应的体现,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走向。
  C. 类书的出现便利文人用典,却常导致天文学真义丧失,说明天文学知识的普及与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
  D. 《诗经》中包含的天文学内容是最为丰富的,这反映了当时天文知识在民间广为人知,已涉及生活各方面。
  3.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本文旨在①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列举《日知录》、《诗经》及竺可桢的著作,论述了天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尚书》和《易经》的记载,②_______________,又以天象占吉凶指导政事,形成“历象之学”。③_______________,被后世所师法,使得天文学资料记载连绵不断,至今为当代研究提供资料。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顾炎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差异及原因。
  5.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天文学在古代文学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火逼近时
  齐邦媛
  回到学校最企盼的是重回英诗课。
  寒假中我曾向孙晋三先生请教英国文学浪漫时期的诗,主要是雪莱,由他借给我的书上也抄了一些深层次的资料。这样的事使我全神贯注,忘了战争的威胁。
  太平洋的英美盟军已渐占上风,转守为攻,美军收复菲律宾登陆硫磺岛后,逐岛血战开始。但是国内战线令人忧虑,已无路可回的日本人打通了我们的粤汉铁路,全国知识青年呼应国家“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召,有二十万学生从军,我的一个南开校友也在放寒假前投考空军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