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9500字。

  北京市延庆区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
  (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同嘴巴与眼睛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的特性,有忽略文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诗史”特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和记录了现实生活 B. 所写历史事件有据可循
  C. 主要价值在于佐证历史 D. 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能体现“通观意识”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人之心,即可表现出当时人人所同具之心。(钱穆)
  B. 诗歌的“真”是要记载隐藏在这些事件、人物背后的普遍意义。(张晖)
  C. 《春秋》万世之史也。孔子具万世之眼,马、班具一代之眼。(钱谦益)
  D. 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陈寅恪)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绍虞认为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杜诗的理解。
  B. 黑格尔认为历史著作有诗歌的外在形式,可以算作真正的诗。
  C. 吴伟业认为“诗史”是通过写心灵反应来实现写史的目的。
  D. 作者认为王国维“诗人之眼”观点,丰富了“诗史”传统。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者王夫之强调“以诗解诗”,反对把诗歌与历史混为一谈。
  B. 杜甫能被尊为“诗圣”,源于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C. 受忠君思想的局限,杜甫不可能成为代表大众的“人民诗人”。
  D. 诗史互证的方法在晚唐被完善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历代学者对“诗史”认识的误区或不足。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