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120字。
江苏省南通如东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你们知道诸子理学吗?像程朱理学里提到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① ?
答一:诸子理学是很重要的思想体系,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按朱熹的说法,“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穷尽其理,这是认知的一种方法。“知行合一”则强调认知和实践要统一。人的认知层次从金字塔结构来看,既可以从顶端向下划分,也能从底层由低到高递进,不同的认知层次有着不同的境界。就像从理学角度去探究,对事物认知的深浅,会影响我们处在认知层次中的位置。
问二:那从理学关联的认知层面来讲,最低的认知层面是什么样的?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答二:最低的认知层面可以说是“无理”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不讲道理、蛮横且自私。就拿生存需求来说,人饿了要吃饭,这是基本的生存本能。但处于这个认知层面的人,吃饱了之后依然只想着自己,只满足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而不会去思考如何上升到更高的认知层次,缺乏对自身和外界更深入的思考与追求。
问三:认知的第二个层面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律和家规家训在这一层面很重要呢?
答三:第二个认知层面是“守理”,也就是懂得要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美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行为,它不断收割世界财富,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只需要吃一碗饭就能维持健康,却非要吃三碗,最后必然会因过度摄取而得病。美国这种只追求利益,不顾责任的做法,最终也会让自身陷入危机,这就体现了在“守理”层面,利益和责任需要相匹配。
从家规家训的角度来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其目的是培养家庭成员的教养。但家规家训不能是完全随意、各自为政的,需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框架。因为不同家庭的孩子未来要走向社会,如果每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价值观差异过大,甚至完全冲突,那么在社会交往中就无法和谐共处。比如一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极度自私,而另一个家庭培养的孩子过于无私,他们在一起时,就可能因为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所以统一框架的家规家训对于处在“守理”认知层面的人融入社会很重要。
问四:在当下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人们在价值观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答四: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世界各种文化和规则不断涌入中国。面对如此多元的文化和游戏规则,我们常常陷入困惑,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老师和父母传授的教育内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可能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年轻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非常迷茫。这种迷茫甚至会引发一些价值观标准的混乱,就好像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迈向哪个方向,出现了类似“立法混乱”(这里指价值观标准不清晰)的情况。
问五:你们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在面对生活时,是应该先满足自己,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理”者以自我为中心,在生存需求上仅仅满足于最基础的,对自身和外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与追求。
B. 不同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培养目标自行其是。
C. 答五中四位观众的观点虽然表述各异,但是都强调了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再去服务他人的重要性。
D. 问六探讨了成长环境对目标塑造的影响,并指出外界的引导是造成个体成年后目标迷茫的决定性因素。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根据上下文间的逻辑联系,问一中的①应填入“和人的认知层次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从而使文脉贯通。
B. “格物致知”在文中被解释为“穷至事物之理”,与现代汉语中“探究事物原理”的普遍理解有相通之处。
C. 答三以“过度吃饭导致疾病”类比“美国收割世界财富却不担责任”的行为后果,使论证更为平易且形象。
D. 答六中画横线部分的表述,全面阐发了问六中成长环境对人的目标塑造的双向影响,体现了论证的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处于“无理”认知层面的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只关注__________,行为上常常显得__________。他们缺乏对自身和外界更深入的思考,也难以理解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而进入“守理”层面,则意味着个体开始认识到__________的重要性,并尝试用其约束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基本规范。
4. 除类比论证外,本文答三、答四中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试明确两种并简析其论证效果。(4分)
5. 荀子《劝学》和本文答六中的相关论述都涉及到个人成长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结合答六中的相关论述与《劝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它们给你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千载白鹭鸣庐陵
徐剑
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
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