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350字。
2025年秋季学期三地高2026届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 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全部交回。
请考生注意: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预祝你们考试成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 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 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祝福》中(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 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 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刺客列传》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那个特定的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B.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两个层面的问题。
D.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
D.“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 )
A.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错误。
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翻译家
左雯姬
①刘桂香一直是做月嫂的,从未看护过老人。家政主管在电话里说:“你年纪不轻啦,这几年看你老了不少,姐都心疼。不如换个工作吧。我这里刚好有个老人需要看护,这位林若芷老人,是个翻译专家。老人家虽然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清晰,生活基本能自理。以前没请过保姆,这不刚受伤嘛,一只胳膊摔断了,才急着找看护呢……”
②刘桂香一进门就被书堵住,不知如何下脚。从门厅一直延伸至整个房间,堆叠在地上,差不多有膝盖高的书,书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就这么摆成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