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820字。
河北省唐山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物是否拥有尊严?人类尊严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当一个人被当作“牛马”般驱使时,我们会谴责这有辱其尊严。然而,当真正的牛或马被纯粹用作工具或被视为物品时,这是否也侵犯了它们的尊严?动物具备感受能力,因此人类在与动物互动时,应当考虑它们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可以拥有这种身份或地位?康德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自主能力的人类,动物则缺乏这种理性。尽管康德反对虐待动物,但是他坚持认为尊严属于有理性者。也有人会说,尊严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建构的概念,动物不会用这个概念来思考。然而,仅仅因为动物不会使用某个概念,就断言该概念不适用于它们,这过于草率。例如,动物不使用“利他”概念,但它们仍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如狼群中的互助行为;动物不使用抽象意义上的“痛苦”概念,但它们无疑会感受到痛苦。然而,尊严这一概念也许不同。动物会关心自身的痛苦和身体完整,也会关心同伴,但它们是否关心自己被尊重或被侮辱?换言之,将尊严适用于动物,是否要求动物具备某些与尊严相关的复杂认知能力?
许多动物确实显示出这些能力。研究表明,很多动物(如大猩猩)拥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抗不公平待遇,比如对动物园强制施加的表演训练表达抗议。这表明有些动物可能具备构成尊严的心理要素。然而,如果我们用如此高的认知能力来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尊严,会将许多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一起排除在外。比如,一个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者可能既没有尊严的概念,也无法形成与之相关的心理状态,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否被侮辱,我们就可以不尊重他,欺辱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尊严不是强势者的奖章,而是弱势者的盾牌。尊严不依赖个体的理性能力或语言能力。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即使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仍拥有主观体验,能够建立情感联系,参与社会互动,并拥有在自身潜能范围内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尊重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繁兴(flourishing),而繁兴的生活是有尊严的。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认为一切有感受力的动物都是有尊严的,动物个体的繁兴应当得到尊重。然而,当一个动物被关在养殖场的笼子里无法转身,生活在痛苦与恐惧中,无法展现自然天性时,其尊严未得到承认,完全被用作一个物品。在努斯鲍姆看来,尊严应基于个体的繁兴及其脆弱性,而不是被人类自视为优越的理性能力。汤姆•雷根认为,那些作为“生活主体”的动物拥有自己的偏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具有自主性和固有价值,因此应当得到人类尊重。
然而,将尊严扩展到动物,引发了“贬值”的担忧。反对者担心这会稀释尊严概念,使其无法有效保护人类弱势群体,如智力障碍者或儿童,所以应当将尊严视为人类专属的,以维护其道德力量。但这种担忧可能适得其反:承认至少某些动物拥有尊严,反而可以为智力障碍者的尊严提供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许多倡导动物尊严的哲学家,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残障者尊严发声。通过强调繁兴和脆弱性,尊严概念可以变得更具包容性,更有力地排除各种基于优越能力的歧视。将尊严概念与高水平的心理能力(如理性)相绑定,这对一些智力障碍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当然,反对者也许会说“因为人是人,所以,所有人都拥有所有动物都不具有的尊严”,但这种基于同义反复的推论是无效的。
我们还可以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来思考这个问题。在关怀伦理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达不到某个较高的能力标准就否定其尊严,因为尊严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不完全依赖于个体的内在特征或心理状态。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应关怀那些与我们有道德关系的弱势个体,即使后者因缺乏能力而成为道德接受者。但这不表明我们可以不尊重那些无任何关系的个体,如一个被父母发现有智力障碍而惨遭遗弃的孤儿。相反,我们应当普遍扩展关怀的范围,使我们与这样的脆弱个体至少建立某种最低的道德关系。
最后,尊严的关系性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洛丽•马里诺认为,当施害者无视受害者的尊严时,如当一个人残忍虐待动物时,他自身也会丧失尊严。也就是说,一个道德行动者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拥有某种内在认知能力就拥有尊严,还要看他有没有尊重其他道德行动者与道德接受者。马里诺认为,如果你剥夺他者的尊严,你也在否定自己的尊严。身为拥有尊严的道德行动者,我们应当尊重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即使其生活形式与我们非常不同。
(摘编自王珀《动物是否拥有尊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汉语词典》中,“尊严”被定义为“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这一定义并未明确限定其适用的具体范围。
B. 康德认为尊严只属于人类,动物因缺乏理性而不具备尊严,但其反对虐待动物的立场与这一观点并不矛盾。
C. 玛莎•努斯鲍姆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主观体验,能参与社会生活,有成长与发展需求,因而都拥有尊严。
D. 洛丽•马里诺认为,施害者剥夺他者的尊严也会丧失自身尊严,道德行动者的尊严不仅源于自身能力,还在于尊重他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通过“人类被当作牛马驱使是侮辱尊严”,引发人们对“牛马被当作工具是否侵犯尊严”的思考,进而引起对动物尊严问题的关注。
B. 文中以“狼群互助”“动物感受痛苦”为例论证“动物虽不使用某些概念,却能表现出相关行为或状态”的观点,进而直接证明动物拥有尊严。
C. 作者引用玛莎•努斯鲍姆的“繁兴”理论,是为了证明动物与人类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应享有相同的权利保障。
D. 文章提及“反对者担心动物尊严会稀释人类尊严”,这一论述的目的是否定反对者的观点,强调动物尊严的优先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某动物园为吸引游客,强制大猩猩进行钻火圈、骑自行车等表演训练,引发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严重践踏了大猩猩的尊严。在他们看来,大猩猩虽然没有_______,但它们具有自我意识,能感知不公与痛苦。动物园的做法,剥夺了它们自由运动的权利,忽视了它们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完全违背了_______这一“尊严基础”。更何况,大猩猩拥有自己的偏好和想过的生活,具有_______,动物园将其视作没有情感与价值的工具,显然是对尊严的无视。
4.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动物是拥有尊严 ”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提出,怜悯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使人能感知他人痛苦并产生同情。请结合本文中“动物是拥有尊严的”的观点,分析人类的怜悯心与尊重动物尊严之间的关系。
【解析】
【导语】文章围绕“动物是否拥有尊严”展开深度思辨,先以人类尊严为参照提出核心问题,再结合词典定义、康德观点等辨析概念适用边界,借大猩猩、智力障碍者案例打破认知能力与尊严 绑定。引入努斯鲍姆“繁兴”理论、雷根“生活主体”说支撑动物有尊严,又回应“贬值”担忧,还从关系性尊严理论深化论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个体……”错误,从原文“努斯鲍姆将其理论框架延伸到非人类动物”看,上述内容指向人类。
故选C。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