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910字。
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述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第1页共8页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如果把民间歌谣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抽取出来,没有“眼神交流”“声音的融合”“活跃气氛”“舞蹈的节奏”等等,只有记下来的歌词,那么其艺术魅力必然大为减弱。
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不能涵盖民间文学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简单的民间文学文类“讲故事”而言,“故事”并非这一活动的核心,只是在场者共同的兴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构成才是“讲故事”的生活意义。这种交流与其他场域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故事性”的。当然,讲述延续和传播了故事传统,但这仅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附属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动。民间文学能够独立于文学之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围绕这一文学传统,可以建构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间生活世界的时时刻刻,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间文学正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摘编自万建中《民间文学为何》)
材料二:
刘德方故事讲述的诗学风格是特殊的叙事形式,他生活阅历丰富,从事过种田、背脚、修路等多种生计劳作。正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刘德方学习了讲故事、说谚语、唱民歌、唱皮影戏、打丧鼓、打薅草锣鼓等民间文艺,培养了良好的讲唱能力,储备了大量故事、歌谣及相关素材,这使得他的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学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与审美过程,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等息息相关,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
B.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因此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其内涵才能被正确理解。
C.刘德方在人民群众中学习了丰富的民间文艺,这表明民间文学作家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
D.刘德方演唱的叙事性长篇歌谣,内容上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情真意切,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第2页共8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围绕自身文学传统构建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正是民间文学得以独立于文学之外,经久不衰的缘由。
B.材料一中,鲁迅提出“杭育杭育派”,认为用记号留存下来才是文学,证明了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的观点。
C.材料二“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的整齐语言,来源于作家的文化实践,是民间故事的生动讲述。
D.两则材料都聚焦于民间文学,材料一主要论述民间文学的特征,材料二主要介绍刘德方故事讲述的风格与实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边城》里对“老船夫撑船渡人”的刻画,记录了湘西水乡的风景与人情。
B.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窦娥命运的细致刻画,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
C.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收录各民族故事文本,建立系统的叙事谱系。
D.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在婚礼现场被即兴改编歌词,融入新人的生活细节。
4.为什么民间文学的真正魅力往往无法通过文本记录完全体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中刘德方故事讲述的特点对以下文字进行分析。(6分)
教学先生和叫花子看见一位姑娘从桥上走来,先生赋诗道:“十八女子多美貌,特到此处看木桥,三寸金莲足下小,罗裙前后飘过桥。”叫花子一听,认为不妥。“你这个桥这么好看啦,她偏到你这来看木桥?应该是‘路过此处看木桥’。”他又说:“……‘罗裙顺风飘过桥’,风一吹,罗裙它可以东飘、西飘,也可以前飘、后飘,先生说的是前后飘,这句不对。”这个先生就说:“你这么好的才学,怎么不教书呢,你还讨米呀?”他说:“我像你这样的才学,几时就去讨米去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门外走进来一个黑瘦老人,头发花白,只有被河风吹了一辈子才能长出那样一张脸,皮肤不干,但皱纹走的都是风的路子。腰有点弓,因为风湿病,走路都不是特别利索;他攥着人造革皮包带子的指关节粗大,稍稍肿起和扭曲,周海阔这个外行打眼也可以确诊他有严重的风湿病。
“我是刚才那个邵星池的父亲,”老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卡,“我叫邵秉义,这是身份证。我儿子赎回罗盘①缺多少钱,我给补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