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的开凿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拓展和维护。大运河滥觞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特别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本为粮食运输而开凿,但其功能却远不止于此。伴随着南粮北运,衍生出北煤南运、盐运、布匹运输、木材运输等物资的交流,还有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功能的发挥等,运河沿线工商业因此发达,特别在明代中后期之后,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使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如北京、天津、沧州、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更为重要的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打破了原本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大江南北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此,中华大地上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再不可分割。
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沟通,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信仰的融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如南方稻米的北运改变了京师等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往来的茶商为北方带来了茶文化,本是宫廷艺术的京剧经运河扩散传播到民间,南方的吊脚楼出现在济宁的运河河畔……
漫长历史中的运河文化因之形成一种带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的文化。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
中国大运河这种在广大地域和复杂地形中实施的工程,以及对这一工程的长期维护,不但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公里),穿越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道。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京杭大运河是可以全线通航的。大运河穿越的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就需要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来保障运河航运的畅通。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拔最高,调水保障通航很不容易,时常使漕运受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任用曾做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参与治理。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
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财货流通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与外国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
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西亚的水果、音乐乃至宗教等传播到内地和东南沿海,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远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沿大运河游览,其《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引发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代时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带来西方科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
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流淌着酝酿千年且日益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
(摘编自马奔腾《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材料二:
明永乐九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办理此事。宋礼等人到济宁、汶
1. 下列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开凿经历许多朝代,始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从此,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B. 大运河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得各种鲜明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
C.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前沿地带。
D. 中国大运河的通航问题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完美解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政府与民间精英的创造性的治理举措。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运河的功能不仅限于粮食运输,还包括物资交流、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等,促进沿岸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群的兴起。
B. 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期维护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和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有力体现。
C. 永乐年间,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重要性,皇帝听从他的建议。这项工程真正实现了会通河段南北航运畅通,意义重大。
D. 材料一主要阐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而材料二更侧重于讲述会通河的开凿技术细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申遗成功以来,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运河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
B. 大运河的南北融通促进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使大运河更深入人心。
C. 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具有深远的意义。
D. 历史上,大运河发挥了连通作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
4.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及效果。
(1)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300余里,“地降90尺”,处闸21个;南至镇口390里,“地降116尺”,处闸27个。
(2)“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
5. 材料一提到中国大运河“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请以材料二宋礼等人治理会通河为例,概括其体现了哪些“智慧”。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