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70字。
江西省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前哲学家把思想分为“有意旨的”和“联想的”两种。“联想的思想”是自由起伏飘忽不定的。例如我此刻从菊花想起,想到中山公园,由中山公园想到谭柘寺、蛇等等。从菊花到蛇的联想虽然线索前后相承,却都是偶然的。“有意旨的思想”也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逐渐前进,但是步步受一个主旨控制,它所走的方向是由主旨指定的。甲和乙、乙和丙相承是以必然关系为线索的。其实“有意旨的思想”也还脱离不了联想,所不同者不过是一个是有定向、有必然关系的联想,一个是飘忽的偶然的联想罢了。现在我们沿旧习惯,说联想时单指飘忽的偶然的联想。
在观照自然或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因为我们暂时丢开实际生活的种种牵制,平时可以限制联想的种种力量都暂时失其作用。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比如人们看画,图画的美本来在颜色、线纹、阴影诸成分的和谐配合所现出的意象上。多数人看画却不着重这一点而着重画里的故事。欣赏音乐更是如此,许多人喜欢音乐,大多不是因为欣赏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喜欢它所唤起的视觉的意象。
这种联想所生的情感是不是美感呢?
从前英国有一派心理学家用联想解释一切美感经验。这种见解流行很久,到康德时才受动摇。康德分美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两种。“纯粹的美”只在颜色、线形、声音诸元素的和谐的组合中见出。这种美的对象完全是一种不具意义的模型。我们看这种模型时,心灵的活动最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等种种观念的限制。“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使人由形式旁迁到意义上去。例如我们赞美马匹,因为它活泼、雄壮、轻快,这种观念都是由实用生活得来的,这种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有依赖的。依康德看,因联想而见到事物的美,自然不是纯粹的美了。
美感是否与联想有关的问题关乎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康德是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他的学说在近代影响极大。学者喜欢把艺术分为两个成分:一个是“内容”,又称“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一个是“形式”,又称“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比如说图画,题材或故事属于“表现的成分”,颜色、线形、阴影的配合属于“形式的成分”。再比如说诗,我们读一首诗所了解的意义是“表现的成分”,它的声音、节奏等则为“形式的成分”。
近代艺术特别看重“形式的成分”,操之过激者甚至反对艺术含有任何“表现的成分”。图画中的后期印象主义几乎把“表现的成分”减低到零。比如看一幅塞尚的画,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线形凑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和谐的“模型”,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还是崖石。英国斯温伯恩和法国象征派诗人作诗,把声音看得比意义更重要。在这种形式主义弥漫全世界的时代,联想作用在美感经验中的位置自然大受打击。
联想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实在不能一概抹煞,因为知觉和想象都以联想为基础,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知觉和想象都必须活动,尤其在诗的方面。如果丢开联想,不但诗人无从创造诗,读者也无从欣赏诗了。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材料二:
联想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指一个或一些表象在意识中出现,使人想到另一些相关的表象。按联想的成因,联想可分为四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接近联想是对时间或空间上接近事物的联想。相似联想也叫类似联想,是对性质、形态相似事物的联想。对比联想是对性质、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对具有因果关系事物的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依据康德的学说,当人们通过欣赏图画的题材或故事来获得美感时,心灵的活动会受到真、善、效用、目的等种种观念的限制。
B.材料一中“联想的思想”是偶然的,“有意旨的思想”是定向的,二者分别与材料二中的“非审美联想”“审美联想”同义。
C.材料一提到后期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几乎把“表现的成分”减低到零,可以推知他是材料二中“提倡纯诗、纯艺术”的“许多人”之一。
D.材料一指出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联想,材料二以《咏柳》一诗为例来分析联想,则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展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艺术应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过分强调形式、否定内容的作品,可能会让人难以理解。
B.在康德之后,画家都倾向于运用颜色、线纹、阴影等元素,去绘制出一些无意义的模型。
C.人们只要进行联想,就会暂时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进入艺术世界,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感。
D.人的审美体验都源自人的联想,但并非所有的联想都能使人获得审美体验,比如自由联想。
3.根据材料二对联想的分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接近联想。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类似联想。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因果联想。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联想。
4.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来描写琵琶曲,按照康德的观点,这句诗展现的是哪一种美?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一些同学难以领略诗歌之美。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向胡杨
刘醒龙
去新疆,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胡杨。飞机在天上飞,我竭力看着地面,想从一派苍茫中找寻绿色。然而,满目却是山脉枯燥、河流枯竭、大地枯萎……
夏天的傍晚,终于踏上乌鲁木齐机场的跑道。通往市区的道路两旁长着一排排白杨,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瓜果清香,满地都是碧玉和黄金做成的果实,偌大的城市仿佛是由它们堆积而成。来接站的女孩正巧是鄂东同乡,她一口软软的语言,更让人觉得身在江南。当年许多人正是被那首将新疆唱为江南的歌曲诱惑,只身来到边关的。女孩已是他们的第二代,他们将对故土日夜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