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160字。

  高2026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有《怀旧》一篇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手法,就是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9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携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 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C. 莫言的“乡土”叙事场域始终聚焦于山东高密大栏乡的现实生活,这种对故乡地理空间的坚守使其作品与鲁迅的“侨寓乡愁”形成本质差异。
  D. 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入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界定的“乡土文学”在1930-1940年代演变为与传统、民族、大众等观念相关的文学符号,与社会思潮的推进密切相关。
  B. 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而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C. 鲁迅的《故乡》《祝福》等作品,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具有批判现实和针砭人性的幽暗气质。
  D.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是诸如鲁镇一般思想凝滞不变的所在,而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B. 乡土文学创作中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寻根作家的崛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C. 乡土文学在1940年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诸多限制,其创作内容被作者主观介入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两分的人物塑造所取代。
  D. 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4. 下列最不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与演变 B. 鲁迅与莫言的乡土书写比较
  C. 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学镜像 D. 寻根文学:从“乡愁”到“符号”
  5. 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
  【解析】
  【导语】本文从“乡土文学”的概念流变切入,探讨两位作家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与精神气质上的异同,揭示“中层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深层脉动与文化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C.“现实生活”错误。原文强调莫言所建构的是“文学化和意象化”的故乡,是“亦真亦幻的场景”,即并非如实记录现实,而是艺术重构;“使其作品与鲁迅的‘侨寓乡愁’形成本质差异”错误。原文第六段“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唐李白•少年游(节选)
  张大春
  后学之徒,蓦然间从长者大开只眼,不论是恢阔了视野、深刻了思虑,抑或是曲折周至地增进了见解,看来都不免于惊奇中盈溢喜悦,李白当然也是如此。
  然溷迹市井多年,凭借着心思敏捷、言语俊快的天赋,还有那动辄以武相欺于人的惯习,李白已经养成了极其难驯的性格,是以他和赵蕤时时各执一词,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①最轻微却也堪说是影响最长远的一回,就是在李白入宿子云宅的第二天。
  当时李白侍奉几砚纸墨,看赵蕤①一面默记前日口占而成的《采药》,一面誊抄。当他抄到“去来随意”一句时,低声喟道:“实则……我也未必真能去来随意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