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9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5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
  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东面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
  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漱溟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不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
  “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概括。综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基因讲究“和”,而中国古人是怎么做到“和”的呢?这必须从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来理解。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中国古人把“乐”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生命深处,即心灵中。音乐源于心,乐的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的。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亦是艺术的本源,而所谓“心”,就是儒家的仁与德的流露与显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乐”就是通过仪式的规范来让人达到情感的、心灵的相通,从而达成一种“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
  此外,“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重视人心境界的陶养和塑造,读书人不论为官或无官,都信仰一种通过文艺手段流露自我性灵的方式,尤其是借诗、书、画来表达。中国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自我的心灵陶养和塑造。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而且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因此,其对经济人生总采取消极态度,对文化人生则采取积极态度。从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讲,由于其对精神的追求超过其对财富的追求,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明类型。这样的文化基因不能产生西方的宗教,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这曾经是其短处,但在更高一层的追求高人文的时代,也许这一基因的优长能够得到发展。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在未来的世界领域里,中华文化基因的优长有可能得到体现和发扬。
  B.“知足者常乐”的思想使得中国人早在先秦时就发现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意识到要通过限制技术无限发展来节制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C.孔子主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老子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管子主要关注人与天地的关系。这几种关系虽然落脚点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定居性生产生活方式,是形成中国乡土性文化基因的重要原因。
  B.中国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
  C.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D.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化基因,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的一项是(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中央领导人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文化能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哪些“精神的力量”?(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李娟
  有时候我会扔下杂货店跑出去满山遍野地玩,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就只好坐在我家帐篷里耐心等待,顺便替我守着店,有人来买东西的话,他就告诉对方:“人不在。”有时候他实在等急了,就出去满山遍野地找我。
  而有的时候呢,我在帐篷里耗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买东西,连把头伸进帐篷看一眼的人也没有。害我白白浪费了本该出去玩的大好时光。
  天天守在帐篷里,坐在柜台后的一堆商品中间。世界就在这堆商品对面,满目的葱茏鲜艳,那么真实……而我心中种种想法明明灭灭、恍惚闪烁着,使得我浑身都虚淡了、稀薄了似的,飘摇不止。而世界那么真实……世界真实地、居高临下地逼压过来,触着我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