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26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
  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
  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
  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
  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
  3.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   )
  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   藏
  侯发山
  乾隆九年(1744年),大灾之年。巩义市当时还称为巩县,巩县的地方野史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牛羊骡马,宰杀几尽,鸡犬为之一空。麦秸乃牲畜所食。秫杆本烧火所需,竟有捣做面食之者。凡草木之类不甚苦者之无不食,更不待问矣!啼饥号寒之状,实有不可胜述,亦不忍备述者。野史虽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并非无中生有。翻阅正史,巩县当年确实有灾情,先是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后是水灾,“洛河涨,冲破涵洞,城内水深四五尺,街巷行舟,城门衙署皆颓坏,人民多逃亡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