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160字。
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它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厚重的历史化作轻盈的生活诗意,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寄托都浓缩在小小的文创之中。目前,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破解“符号挪用”导致的同质化困境,又要回应青年一代“情感刚需”催生的体验升级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设计正经历从“文化搬运”向“情感联结”的转型,因此,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实用功能和视觉观赏的关注上,还应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结合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用户共创,寻找趣味性、互动性、审美性、心理疗愈等价值,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目标。
文化符号的情感转译
文化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人们在提到某个地方或事件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印象”,比如天安门、天坛之于北京,大雁塔、汉唐文化之于西安,东方明珠塔、石库门建筑之于上海,等等。因其直接性与形象性,这些文化符号是文创设计的首选内容。在进行当代转译时,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重要的是,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注重以轻松且兼具实用性的设计创意,实现馆藏文物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消费者基于情绪共振的消费行为。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冰箱贴近两年成为备受推崇的首都文创,其中就体现出明显的“社交货币”属性。现实展厅中,广大观众面对相机,通过不断地调换角度、更换姿势,只为隔空“戴”上凤冠;文创商店中,购买到一款高颜值的限量版凤冠冰箱贴,所达到的强烈获得感,促使他们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凤冠文创兼具文化性、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可以为拥有者提供一种明确的“人设标签”,带来流量,实现一种可见性的情绪价值。
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
情绪价值,让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品层面上的吸引力,更具备了文化消费层面上的“心引力”,当前,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这些促使设计师在文创产品中更多、更深地融入情感元素。以地域文创为例,以前它多是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见证物;如今,提供沉浸体验、具备情感黏性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吸引更多人前往当地消费的拉动器。文创销售空间从“商品陈列场”向“情感共鸣器”进化,从线性陈述转向多感官的情绪剧场构建,许多“出圈”文创由单向的售卖模式转变为“情境表演式”。
情境化的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比如,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创领域频频发力,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博物院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因此,它发挥优势,在全国较早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并未停留在青铜器造型的复刻层面,而是将考古工作的核心体验提炼为“未知、探索、发现”的情感链条,让用户成为一名文物“发掘者”。盲盒内随机埋藏的文物模型、附赠的洛阳铲工具、包裹“文物”的夯土材料,共同构建起完整的考古仪式感。当用户用微型洛阳铲层层剥离土壤时,指尖传来的颗粒质感与历史触觉记忆形成通感;而文物逐渐显露的过程,则复现了考古学家“破译文明密码”的惊喜体验。2025年河南博物院深挖情绪体验,又推出“考古明盒”体验箱,侧重于让年轻人作为鉴定官层层揭开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互动共创中的文化传承
文创设计发展至今,正从“物的集合”转向“人的连接”,让用户成为文化的共创者。文创设计者需要对文化成因、审美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不断寻找创意灵感,使文创产品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手段的提升,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文创设计也朝向数字化、个性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如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可以登录体验“云彩丝巾”制作。将藻井、瑞兽、装饰图案、山水、建筑等壁画经典图案元素搭配叠加,生成专属的视觉搭配样稿之后,用户可以将该图案移至丝巾上,根据个人喜好编排设计,然后进行数字打印。这种参与式设计使文化传承呈现三个转变:从专家主导到大众共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进化,从工艺复制到情感附着。
文创设计中体现出的情绪共振,本质是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当文创设计不再止步于纹样复刻与功能附加,当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情感导体,我们便触摸到了文化传承最真实的温度。文创的情感化设计实践,正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它们不再是被瞻仰的标本,而是可参与、可触摸,可生长的生命体。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设计师需化身文化翻译官,将青铜的冷峻转化为掌心的温度,让碑文的斑驳跃动为城市的心电图。当每个用户都能在文创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坐标,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无声陈列,而是成为一代代人最真实的情感记忆。
(摘编自荆伟《传递文化情感和情绪价值——谈文创设计中的情感导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创”即文化创意产品 简称,不同于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纪念品,文创产品承载了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情感寄托。
B. 在进行文化符号转译时,设计师需要保留传统文物或图案造型的基本样式,更需要突破对表层形态的模仿,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
C. 河南博物院先后推出的“考古盲盒”“考古明盒”等文创产品,虽然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但都能让年轻的用户们产生休闲解压体验。
D. 具有情感化设计 文创产品,正在重构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这就导致未来的文创赛道必将是情绪共振频率的竞技场。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头给“文创”的概念做了解释,接着指出“文创设计”在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而引出下文的中心观点。
B. 文本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论述充分翔实,文中也有提升论述权威性的引用论证、鲜明突出的对比论证。
C. 文本论证语言严谨周密,也不乏形象之处,如文末画线的句子,用生动的文字诠释了“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强化了观点。
D. 文本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是从设计文创的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西安长安通推出地铁公交卡——“奉旨出行”玉玺卡,选择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汉代皇后玉玺为原型,将古代寓意皇权威仪和______的玺印和当代数字芯片相结合,赋予刷卡开闸门一种皇家“奉旨出行”的______。一个小小的公交卡,成为时尚出行的载体,建立了______的“超链接”,在方寸之间尽显科技与文化的巧思。
4. 近年新晋顶流文创“绒馍馍”,在设计上参考了西安地域美食“肉夹馍”,拥有柔软亲肤的毛绒材质,高度还原了肉夹馍形态。结合文本,请你为“绒馍馍”购买现场设计一种“情境表演式”活动,并阐述理由。
5. 省博物馆的“现代开发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拟邀请年轻消费者就文创设计专题献计献策,请你结合文本提供相关建议。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文创设计的文章结构清晰,论证有力。开篇明确定义文创概念,指出其面临的双重挑战,引出“情感联结”的核心论点。主体采用“文化符号转译—场景叙事体验—互动共创”的三维框架,通过国博凤冠、河南考古盲盒、敦煌云游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文创从物质载体到情感媒介的转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不同于人们‘到此一游’后随手带走的纪念品”错误。“随手带走的纪念品”也是文创产品,在承载历史、文化与情感方面是相通的。
C.“设计理念完全不同”错误。原文“场景叙事的沉浸体验”这部分内容的结尾处有总结性句子“这些设计将文化认知转化为身体记忆,将考古体验转化为游戏化的情感记忆,使普通人完成的不仅是一次休闲解压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故二者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一致的,只是在设计方法上有不同,且在具体实践中有所侧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节选)[注]
刘鹗
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这且不表。
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他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