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830字。
2026届高三质量检测考试(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同学们,这是大家进入高三复习备考阶段的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认真答题,更会让你有收获。请大家规划好时间,高效作答。祝大家考试顺利。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公共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其实双方的发声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引起关注者的理解和思考。在整个一年多的讨论过程中,发表了几百篇文章,不少文章写得相当激烈尖锐,笔战的刀光剑影引人注目,然而,各方的争论不是为了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而是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把关于人文精神价值的思考,提到了公众的眼前。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选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素养良好的公众的舆论会影响公共说理的方式,避免双方越说越僵。
B.如果论辩式说理中一方总是强化自己观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就会导致越说越僵的极端结局。
C.图尔敏论证模式和形式逻辑论证是两种不同的说理方式,前者注重听众,后者重视自身说理结构。
D.在公共说理中,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说理结果的输赢不成为衡量说理成功与否的标准。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尔敏模式中,说理一方要做好被对方质疑的准备,同时也可以质疑诘问对方,以此说服第三方。
B.可以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世界无产者听闻后深受感染”这一例子来支撑第6段的观点。
C.第9段中,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改善微博等平台的叫骂、网暴等不良风气需要提高微博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符合良好“公共说理”特征的是()(3分)
A.网络上对立双方给对方的观点贴上标签,以获得公众舆论支持,争论转化为“道德优越感”的争夺。
B.《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对烛之武的说理,将烛之武置于平等对话位置,追求“说服烛之武出山”的共识。
C.某地公共场所收费争议中,收费方以“市场化运作”为由淡化责任,而民众则以“抢劫式收费”抨击。
D.某环保组织与工业企业的争论中,双方均以“质疑对方立场”为争论输赢的突破口,争论趋向激烈。
4.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4分)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
a.④和⑤段之间b.⑥和⑦段之间c.⑦和⑧段之间d.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
5.请根据你对“图尔敏论证模式”中六个要素的理解,对《陈情表》的说理进行评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叫
刘亮程
①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个季节的风吹刮在高空里,可以看到云堆飘移,却不见树叶摇动。
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这时一只鸟叫了。“呱。”
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