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8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中一个就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先说“这个‘土’字用得很好”,最后下结论说“‘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前后联系,可见作者的态度跟说乡下人土气的人是一样的。
B. 乡土社会的人们相互熟悉,会产生“不亦说乎”的亲密感觉,从而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比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更自由真实。
C.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普遍的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即可,也不追求普遍的真理。
D. 文中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人讲“孝”的故事,说明在熟悉的环境里的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进入21 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浓烈的“乡土”味消失了。
B. “乡村”曾是中国具有乡土味的载体,构成了社会的底色,也是绝大多数国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C. 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发展,一步步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基础结构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
D. 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在乡村已进行了百余年,于世纪之交前后发生了巨变。
3.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重在描述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主要呈现乡村社会今天的巨大变化。
B. 材料一中,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的极速变迁”中,乡土社会将进入现代社会。
C. 材料二认为工业化、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等是乡村巨变的结果。
D. 材料一的语言亲切自然,娓娓而谈;材料二着重分析事实,语言客观冷静,要言不烦。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5.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阻碍中国乡土社会进入法理社会的障碍不少,请结合材料一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