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80字。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6届高三10月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伴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在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史上具有独一地位,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在经历了“印度起源”“东南亚起源”“阿萨姆——云南起源”等不同的主张之后,随着近年来考古证据的增加,初步奠定了长江流域作为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的地位。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早于8000年的水稻农业遗址共有16处,其中14 处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尤其是澧县城头山将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历史推到10000年前。
万年以来中国稻作文明的演进,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栖息地的文化空间结构。
第一,水稻的经济性特征,支撑了中华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驯化后的水稻易于采收、颗粒饱满,十分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性原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粮,维持中华民族万年以来的人口繁衍。
据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中国人口始终在5000 万上下浮动,一旦上升到五六千万的时候便进入停滞期。其中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粮食供养能力是一大关键因素。江南水稻的单产要高于小麦,南方稻作还发展出一年两熟。正因为有了长江流域的水稻的供养能力,才弥补黄河流域小米和小麦人口承载力的不足。但要把长江流域的粮食运到费河流域,就需要开凿一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隋唐开通的大运河,贯通了长江和羮河两大水系,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元朝定都北京,开启了京杭大运河的时代。绵延千年的运河,也深刻影响了中古时期中国的文化结构。
第二,稻作农业所培育的社会组织性,造就了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于宗教观念”,都是“从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方式决定了文化形态。
稻作生产方式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形态。水稻的种植受地形、降水、光热等自然环境约束,需要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可以聚集水源的地形,还需要集狇作业来修筑不漏水的田埂、便利的注水和排水系统等(如良渚遗址的超级人工水利工程),这边使长江流域早期社会人口既相对分散,又小规模聚集。这样的居住和生产模式导致了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犹如满天星斗,分散但各放异彩,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造就了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
发达的稻作经济支撑了稳定的社会系统。由于水稻特殊的耕种体系,让农人可以以年为周期在同一块水田中重复耕作,不像旱地作业一样需要轮荒,因此水稻作业的社会相比旱地来说也更加稳定;且精耕细作的水稻相较早期“靠天吃饭”的旱地作物更加高产,这也催生了水稻种植地区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有持续性的积累改进和发展,养成了水稻种植区人们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准,例如长江流域的玉雕文化、漆器、丝织等等。
稻作文化构建了田园牧歌式的精神世界。稻作生产活动借助于艺术的、文学的和宗教的通道转变为中华民族的审美范式,建构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稻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例如,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祭神场景,隐含楚地稻作民族对神灵赐谷的祈愿。
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粟(麦)作文化的差异与互补,建构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长江文化相对于黄河文化存在发展时序和文化审美、文化形态的差异性特征。张正明先生曾对长红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不同特点进行总结:就物质文化来说,南稻北粟、南丝北皮、南釜北品、南舟北车;就代表性的始祖来说,南炎北黄;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南凤北龙;就学术的主流来说,南道北儒;就艺术的表率来说,南《骚》北《诗》;就艺术的风格来说,南奇北正。
南北(长江、黄河)文化差异性和竞争性的存在,使中华文化因南北文化流通互鉴互补而拥有了轴心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冯天瑜、张正明等学者称中华文化是“江河互济、二元耦合”的文明系统,且正如冯天瑜先生所言:“回望古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居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之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
正是以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差异性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循环流动,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支撑了东亚同一文化系统的内部大循环,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从而避免了世界上其他文明因趋同化而陷入板结停滞的“内卷化陷阱”。
除了“江河互济”的特征外,中华文化的另一大特征就是瑷珲—腾冲线和西域—东南线的对角线交叉的人口经济运动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成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化演进的流动性特征。瑷珲——腾冲线体现了中国长时段的人口流动和经济重心变化特征。西域——东南线主要体现了半封闭环境下大陆型民族的文明互鉴历史进程。这两条线交汇作用于长江稻作文化区和黄河麦作文化区。相对于长江流域,黄河文化的早熟使其在先秦时期形成了较高的文化势能。以“泰伯奔吴”为标志,黄河文化的因素从陕西即黄河流珴的上游,流播到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开启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流和流动的“对角线”。这条文化流动对角线的开辟,从“由北而南、由河而江、由陆而海”这三个维度上启动了中华文明共同体内部的“江”“河”互动,启动了江南与中原的互动,从而“牵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不论是在古代承受北方游牧民族冲击时,还是在近代承受西方文明的冲击时,这条文明对角线所支撑的巨大的回旋余虵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传承不曾中断。
(摘编自傅才武《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在农业革命史上的地位经历了学术争议,近年因考古证据的丰富而初步奠定“世界稻作之源”的地位。
B.长江水稻的高单产和一年两熟制弥补了黄河流域粮食承载力的不足,直接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南北经济的贯通。
C.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物质、学术等维度存在内在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循环流动,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D.若校刊设置“稻作上的长江文化”专栏,右侧材料中的“季札挂剑图漆盘”最可能被引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剑雄等关于人口的考证,是长江稻作对人口跃升起关键作用的有力论据。
B.长江流域形成了“满天星斗”般的多元文化景观,这源于水稻种植的稳定性。
C.将画横线处的举例换成:“稻花香里说丰年”蕴藏农耕理想,也能合理说明观点。
D.在先秦时期,黄河文化已形成较高的文化势能,或对长江文化形成了全面辐射。
3.读完文本,同学们围绕“中华文化的流动性”展开讨论,请根据原文内容补全对话,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小语:“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文化互动,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至关重要。”
小文:“是啊,我记得文中提到这种互动有其标志性事件———— ① ,形成了文化流动的关键路径。”
小语:“这种文化流动具体沿着哪些方向展开呢?”
小文:“文中也有总结:由北而南、由河而江、由陆而海。在中华文明的系统中,这三个关键维度共同推动了 ② 。”
小语:“看来这种持续的互动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那么,它在历史文明进程中最关键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文:“文中强调,这种互动支撑起同一文化系统的内部大循环及缓和冲击的巨大回旋余地,既让中华民族避免了 ③ ,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传承不曾中断。”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熟人社会”。请简要说明稻作农业区对塑造这一社会特征的有利因素。(4分)
5.作者是如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开论述的?有何论证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 菊
叶圣陶
一天早上,阿菊被他的父亲送进一个光明空阔透气的地方。他仿佛从一个世界投入别一个世界里。他的家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条坏了的长凳,已使他的小身躯回旋不得;半截的板门撑起,微弱的光线从街上透进来———因为对面是典当库房的高墙,使他从不曾看清他母亲的面庞。现在这个境界在哪里呢?他真投入了别一个世界了!
阿菊的父亲是给人家做零雇的仆役的。人家有喜事丧事,雇他去上宾客们的菜,伺候宾客们的茶水烟火;此外他还当码头上起货落货的脚夫。阿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