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8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9月联考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信奉佛教有关。
  C. 夏承焘对苏轼 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 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九
  汪曾祺
  老九用四根油浸过的细皮条编一条一根葱的鞭子。这是一种很难的编法,四股皮条,这么绕来绕去的,一走神,就错了花,就拧成麻花要子了。老九就这么聚精会神地绕着,一面舔着他的舌头。绕一下,把舌头用力向嘴唇外边舔一下,绕一下,舔一下。编完了,从墙上把那根旧鞭子取下来,拆掉皮鞘,把新鞭鞘结在鞭杆子上。
  可是这根鞭子他自己是用不成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