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90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也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材料二:
白话小说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是由长篇章回小说来完成的。从历史纵向看,长篇章回小说对于客观叙述的把握又有一个从不甚纯熟发展到比较纯熟的过程。到《红楼梦》则达到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使人感到叙事者即作者的存在。《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笔法”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模式,是中国叙事学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主要范畴和基本特征。
B.“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有益于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的构建,也对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有利。
C.《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它对客观叙述的把握达到了古典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叙事有《春秋》之微词。
D.在文本叙述中,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二者没有优劣之分,他们都有叙事者的叙述视角,但前者视角需要固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论证了“春秋笔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B.经学观念体现“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它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本中人物充当叙述者,叙述者不能完全代表作者观点,重要人物塑造难以全面,所以需综合各人所叙。
D.就目前情况而言,从总体上看,中国叙事学还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中作者塑造了多个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人物,作者更是用春秋笔法,含蓄巧妙地表现自己对刘邦的褒贬。
B.《祝福》中主要人物的塑造,得益于作者运用叙述的全知性,让叙事者可以自由进入角色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表明了叙事者伴随在读者身边,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内容。
D.《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所闻所见描写重要人物王熙凤的语言、外貌,体现客观叙述的一个特点,即叙述者戏剧化。
4.两则材料均谈到春秋笔法,但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其侧重。
5.假如李白要借用史传中的“春秋笔法”描写人物,作为他的同学,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给他提出至少3条写作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杖的父亲
陈年喜①
据说,手杖最早是作为武器来使用的。上阵对敌,因趁手又实用,每每克敌制胜,后来,才衍变成一种助行工具。而在我的想象和理解里,杖应该首先是助步工具,尔后才变成武器器械的。当然,这样的两种判断谁是谁非,没有人说得清楚,也并无多少意义。但,不管怎样,杖的历史是久远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